关于曹植的成语故事50字_关于曹植的成语故事50字左右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关于曹植的成语故事50字”方面的经验。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整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关于曹植的四字成语
2.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高产”成语的大户呢?
3.曹丕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4.《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不到五十字。 快点!!!
5.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及故事
关于曹植的四字成语
1. 有关曹植,曹丕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冷绛雪道.
示 例.』帝深有惭色.
出 处,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朱自清《诵读教学》:
世说新语文学篇:『煮豆燃豆萁,千秋佳话,豆在釜中泣: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做诗,日渐,口治,目治这诵读教学三部曲:
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应声便为诗七步成诗
拼 音.,不成者行大法:“所谓耳治:
明·罗贯中《平山冷燕》第六回,哪有改期姑待之理:“子建~.:
qī bù chéng shī
解 释.比喻有才气.与「七步成章」义同、文思敏捷
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高产”成语的大户呢?
关于曹植的轶事趣闻1: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关于曹植的轶事趣闻2:洛神悲歌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关于曹植的轶事趣闻3:梵呗泰斗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正史当中并无记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禅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曹丕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我国历史悠久、名人众多,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成语",而三国时期的曹植可是个"高产大户",据不完全统计,与曹植有关的成语高达将近 90 个。下面首先了解下曹植的简历,然后列出几个比较特殊的成语与大家共享。
一.曹植简历
曹植(公元 192 年-公元 232 年),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称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由此可见:曹植聪慧多才,饱读诗书,留下了许多的文学作品,因此与他有关的成语自然就多了。
二.与曹植有关的特殊成语
(一)。产出最多的成语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
[原文]: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①;应声便为诗曰②:"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③;箕在釜下燃④,豆在釜中泣⑤。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⑥。
[注释] ①行大法:执行最高刑罚,即杀头。②应声:随着声音。
③漉:读音 l?,同音字"陆"。液体往下渗,过滤。
菽:读音 shū,同音字"书"。豆类的总称,大豆。
④箕:豆茎。⑤釜:锅。⑥惭色:惭愧的神色。
[译文]: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曹植应声便做成一诗:"煮了豆子可以作美味的汤羹,过滤的豆子可以磨出新鲜的豆汁。豆茎在锅下猛烈燃烧,豆子在锅中悲泣的哭诉,本来都是相同的根上长出,何必这样相逼呢?"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仅上述一个故事就产出了六个成语:
《七步成诗(章)》、《才高七步》、《燃萁之敏》这三个成语的意思为"才思敏捷";
《相煎何(太)急》、《豆萁燃豆》、《煎豆摘瓜》这三个成语的意思为"亲属相残"。
谁是我国古代名人中?高产?成语的大户呢?曹植必是其中之一
《豆萁燃豆》
(二)。同一故事引出多个成语
1.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自试令》:"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终无可言者。"
这一个故事引出四个成语:
《千头万绪》、《千端万绪》、《万绪千端》、《万绪千头》
[成语解释]: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2.[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成语故事]: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
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这就充分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这一个故事引出三个成语:《下笔成章》、《下笔成篇》、《下笔成文》
[成语解释]:一挥动笔就写成文章。形容写文思敏捷。
3.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约,皆当喜欢。"
这一个故事引出二个成语:《口干舌燥》、《口燥唇干》
[成语解释]: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
曹植是七步之才
(三)。多字成语
1.[成语名称]:过屠门而大嚼
[成语解释]: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成语出处]: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2.[成语名称]: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成语解释]:骥:良马。路途遥远才可以辨别良马,世间的虚伪狡诈才能鉴别贤才。比喻经过长久的磨练,才能看出人的优劣。
[成语出处]:三国?魏?曹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3.[成语名称]: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整)冠
[成语解释]: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三.与曹植有关的其他成语
与曹植有关的其他成语有:
婀娜多姿、 污泥浊水、 意气风发、左顾右盼、 自投罗网、 死而复生、 国富民丰、 雄才大略、
道合志同?等等,接近 90 个之多。
由于太多,这里只能罗列些大家较熟悉的、可能也是常用的成语,也就不逐一解释了。
与曹植有关的成语如此之多说明:曹植确实是个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为了纪念他对我国文学方面的功绩,人们以成语这一文学形式来纪念他。
我们应该学习他对文学的执着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及全球做出应有贡献。并争取给我们的后人留有余香。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不到五十字。 快点!!!
关于“曹丕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如下:煮豆燃萁:这个成语来源于曹丕和其弟弟曹植之间发生的故事。曹丕怀疑曹植有篡位的野心,于是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否则就要对他执行死刑。
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了诗,其中有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以豆萁为喻,暗示了兄弟之间的相煎太急,抒发了自己遭受排挤的苦闷。
鸟得弓藏:这个成语源自曹丕对一位将领的评价。当时,那位将领立了大功,曹丕称赞他:“你就像淮阴侯韩信一样,能够根据战场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但是,曹丕也警告他:“鸟尽弓藏,小心将来会被猜忌。”这句话预示了那位将领在战后的命运。
巧拙有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有的人灵巧,有的人笨拙,这是天生的素质所决定的。曹丕在评论书法时曾经说过:“钟繇巧拙有素,言不宣意。”意思是钟繇的字之所以写得好是因为他的巧拙得法。
文武之道: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文化人和武将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曹丕在选拔官员时非常注重选拔人才的多样性,他认为文武之道应该相互补充。因此,他强调了不同领域的人才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应该得到平等的机会和待遇。
画蛇添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画蛇时多画了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起到负面作用。曹丕曾给一个官员写信,批评他做了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画蛇添足。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做事不要多此一举,不要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
才子佳人:这个成语是指有才华、有品德的美女。这个成语的来源与曹丕和甄宓有关。甄宓是一个美丽而聪明的女子,她曾经帮助曹丕解决了一些难题,因此得到了曹丕的赏识。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男女之间的美好关系,以及女子内外兼修的品质。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及故事
乘虚而入
出处魏志袁绍传:「将军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
五内如焚
出处蔡琰悲愤诗:「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
人生如寄
出处魏文帝善哉行:「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曹植仙人篇:「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仰人鼻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鼓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伯仲之间
出处曹丕典论:「傅说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
位极人臣
出处吴志孙綝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作奸犯科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偃旗息鼓
出处三国志蜀志赵云传注:「偃旗息鼓,曹军疑有伏兵,引去。
出言不逊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此人出言不逊,何不杀之。」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初出茅庐
出处据三国演义所载,诸葛亮初出茅庐,佐刘备用兵,观与张飞不服,行事诸多困难。
刮目相待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危在旦夕
出处三国演义第二回:「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
危急存亡之秋
出处诸葛亮前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处司马昭在曹髦在位时,为大将军,专管国政,自封为相国,不久封为晋公,昭还假装不接受。髦很生气地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名不虚传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兵精粮足,名不虚传。」
同符合契
出处三国志吴志孙传注:「一与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
吴下阿蒙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肃附蒙背曰:『吾谓大弟但非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敝帚千金
出处曹丕?典论论文:「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见自见之患也。」
廊庙之器
出处三国志蜀志许靖传:「虽行事举动,未悉允当,蒋济以为大较有廊庙之器也。」
才高八斗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享一斗。」
手不释卷
出处曹丕自叙:「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指日可待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探囊取物
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我向曾文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出处文选曹植王仲宣诔:「文若春华,思若涌泉。」
旦夕之危
出处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明眸善睐
出处文选曹植洛神赋:「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月明星稀
出处文选魏武帝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土崩鱼烂
出处陈琳?与魏文帝书:「焉肯土崩鱼烂哉!」
如入无人之境
出处三国演义第七回:「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如鱼得水
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妄自菲薄
出处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意,以塞忠谏之路也。」
孑然一生
出处三国志吴志陆瑁传:「孑然无所凭赖。」
对酒当歌
出处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屈指可数
出处三国志魏志张合传:「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周郎顾曲
出处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顾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
呼风唤雨
出处三国演义第一回:「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
品头论足
出处三国志魏志何晏传注:「晏方用事,自以为一时才俊,常为名士品目。」
回肠荡气
出处魏文帝大墙上蒿行:「感心动耳,荡气回肠。」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
拼音: sān gù máo lú
解释: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三次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坚持不懈。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卧龙岗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卧龙岗。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注音cǎo chuán jiè jiàn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士兵,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 鲁肃报告周瑜,只说他不用准备的材料,绝口不提诸葛亮的计划。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周瑜想:他肯定造不好了。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 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命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靶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有20条船,总数远远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
读音:wàng méi zhǐ kě ,
释义:意为梅子酸,人看见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借以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曹操行军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们都很渴,于是他传令道:“ 前边有一片梅子林,果实非常丰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们的口渴。”士兵听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这个机会把士兵们带领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好了,今天关于“关于曹植的成语故事50字”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关于曹植的成语故事50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