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_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有哪些

       下面,我将用我自己的方式来解释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开始讨论一下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的话题。

1.如何正确运用成语

2.成语的运用和理解

3.高考成语使用方法

4.怎么运用好成语?

5.怎样理解成语的含义?

6.有关于成语的知识

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_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有哪些

如何正确运用成语

       方法引领

       1、结合语境释义,不仅要掌握该词语的本义,而且要分析理解它在具体语境中的引申义、比喻义等。

       2、对于“词语的感彩”,一是要把握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要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特别要关注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

       3、选填适合具体语境的一组近义词,一是读,凭借语感确定该句应填用的词语;二是析,比较分析各组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三是查,作出选择后,要将相应的词语臵入各句中,读一读,查一查,看看自己所选的答案是否正确。

       4、判断成语使用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看成语的意思与句意是否相符,要探词源、析词义、看场合、辨色彩、品句意。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

       一、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成语有其固定的含义,字面的意思往往与其真正的含义大相径庭。如:为了治理水流污染,该地区依法取缔了十几家污染严重的造纸厂,一时间洛阳纸贵,用纸大户纷纷抢购。分析:“洛阳纸贵”本来是比喻著作风行一时,这里却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纸张很贵的意思,使用错误。

       二、似是而非的成语。有些成语,模样非常相似,但往往一字之差却使意义迥异,这样的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如: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分析:“不负众望”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而“不孚众望”是不让大家信服,一字之差,意思不同, 这里的使用是正确的。

       三、感彩鲜明的成语。词语使用时要注意感彩,因而那些感彩鲜明的成语,就成了考查的又一重点。如: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陈忠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分析:“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词,这里应使用褒义词才对。

       四、有固定陈述对象的成语。有些成语有自己固定的陈述对象,这些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如: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分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这里用来陈述“听”,属陈述对象用错。

       五、有习惯用法的成语。有些成语有自己的习惯用法,切合了习惯用法,则使用正确,这些成语也是考查的重点。

       六、多义成语。有的成语不止一种含义,有的考生往往只注意其一,忽视其他,造成判断失误。

高考成语使用方法

       春华秋实

        1、理解:

        华:同花。春天开花,秋天结果。比喻文和德行。

        2、例句:

        春华秋实,没有那和煦的春风,又哪里会有秋季的大好收成?

        秋高气爽

        1、理解:

        爽:凉爽。指秋天天空明净,气候凉爽。

        2、例句:

        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去北京旅游,一直是我的心愿。

        五谷丰登

        1、理解:

        登:谷物成熟。泛指粮食丰收。

        2、例句:

        由于党的农村政策好,加上风调雨顺,今年五谷丰登。

        秋收冬藏

        1、理解: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故以秋收冬藏比喻一年的农事。

        2、例句:

        父母一年忙于秋收冬藏,十分辛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识字1》成语的理解和运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怎么运用好成语?

        高考语代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一、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代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如:

        例1 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1998年高考题)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 “万人空巷”(19年),“炙手可热”(1999年),“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等。

二、要辨别成语特定的方向性。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方向性”,如果在理解时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如判断下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例2 在“校园代化艺术节”开幕式上,李校长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博得了全场一片掌声。

        “抛砖引玉”,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由解释可以看出这个成语的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因此上句中的成语运用是错误的。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蓬荜生辉”(2001年)。

三、要分析成语所在句子的语境。

        具体的语境往往有区别语义的功能,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语境,否则就会用词不当。如:

        例3 只要你设身处地,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你就不能不为我们子弟兵那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所感动。

        “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四、要看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一个词语依据的某种语法关系,往往有较固定的搭配方式,如果脱离这种搭配,则容易出错,有些成语的使用也有其特定规则,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词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有的本身就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例4 如果对中国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置之度外”和“置之不理”“置若罔闻”词义相近,“置之度外”常常和介词“把”搭配,“置之不理”“置若罔闻”常常和介词“对”搭配,因此例 4中要就把“对”改为“把”,要就把“置之度外”改为“置若罔闻”,才能是正确的。这样的词还有:“司空见惯”“耳濡目染”不能带宾语:“同心同德”“深思熟虑”不能作修饰语,等等。

五、要分析成语的感彩。

        成语的感彩可谓褒贬分明,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仅一字之差,感彩却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否则,成语运用就不恰当了。如:

        例5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年高考题)

        例5句旨在突出“画家”,尤其是“艺术爱好者”观摩“齐白石画展”的热情,而句中却用“趋之若骛”(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这个含贬义的成语来表示,运用不恰当是不言而喻的',可用“纷至沓来”。高考考过这样的成语还有: “无所不为”(1995年),“处心积虑”(1998年),“殚精竭虑”(1999年),“蠢蠢欲动”(2000年春季),等等。

六、要重视成语所指的对象。

        有些成语只适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果不了解它特定的适用对象,就会出现毛病。如:

        例6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代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2000年全国高考题)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而不能用来形容刊物。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美轮美奂”(1999年),“汗牛充栋”“左右逢源”(2000年),“车水马龙”(2001年),等等。

七、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如:

        例7 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代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代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代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八、要注意成语语义与句子有些词语意义重复。

        这种类型的误用主要表现在句子中已含有该成语的部分意思的词语,造成整个句子叠床架屋的毛病,如不加细辨,就会发生误判。如:

        例8 看到他这种滑稽的表情,坐在身旁的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扑哧一声笑起来。

        “忍俊不禁”是“忍不住笑”的意思,而句中“扑哧一声笑起来”与“忍俊”的意思一样,因而造成重复,可删去“扑哧一声笑起来”,句子才简明。

怎样理解成语的含义?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学习帮助

        问题描述:

        谁有好的成语 文章啊 语段 啊什么的 或者有写赞赏的成语 分类的一些 我想搜集些 谢谢!

        解析:

        常用成语辨析

        一、经常被误用的成语

        1 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 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 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 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 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 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常误用为贬义词。

        7 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 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 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 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常误用为贬义词。

        11 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常误用为贬指。

        12 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 脑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 身无长物:指人贫困。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15 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 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 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18 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易误用为形容人专心,没有听到。

        19 瓜田李下: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20 卓尔不群:形容非常优秀,超出常人。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21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高超。易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22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易误用为“进入”。

        23 如坐春风: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与“景物”无关。

        24 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到审问。易误解为“争论,明辨是非”。

        25 相敬如宾:特指夫妻相敬相爱。另有“举案齐眉”。

        26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27 师心自用:形容固执已见,自以为是。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28 安土重迁:安居故土,不愿随便迁往别处。易理解相反。

        29 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与“死有余辜”同义。易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30 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易误解为“没有成功”。

        31 无所不至:指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无所不为”。

        32 安之若泰:指身上逆境,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时能泰然处之,跟平常一样。与此类似的还有“泰然自若”。

        33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相混。

        34 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易误指吞吞吐吐。

        35 首鼠两端:形容迟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36 处心积虑: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常误解为“殚精竭虑“(用心精力,费尽心力)。

        37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易误解为尊敬。

        38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易和“鞭长莫及”(指力量达不到)混用。

        39 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针、政策。易和“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向或做法)混用。

        40 不知所云:不知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它指的是说话人。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二、易混淆的成语

        1、不三不四: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不伦不类: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着装不得体。

        2、鱼目混珠:比喻拿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3、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

        4、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满城风雨:非指自然界的风雨,而是比喻消息一经传出,到处议论纷纷。

        5、蹉跎岁月:虚度光阴与岁月。

        峥嵘岁月:不平凡的岁月。

        6、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褒义。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贬义。

        7、学富五车:形容人读书多,学问大。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人。

        8、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定。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9、望其项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

        10、息息相关: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11、扬汤止沸: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2、一发而不可收:一旦开始便不能停止。

        一发而不可收拾:事情糟糕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三、近义成语辨析

        1 耸人听闻 骇人听闻:前者指“故意夸大或捏造事实使者震惊”,后者则指“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2 如虎添翼 为虎添翼:前者指“使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褒义。后者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力”,带贬义。

        3 养痈遗患 养虎遗患:二者都可以比喻“姑息坏人而使自己受害”,但前者还可以指人的错误或错误思想等。

        4 无所不能 无所不为:前者是褒义词,指“什么事情都会做”;后者是贬义词,形容“什么坏事都干得出”。

        5 无微不至 无所不至:前者是褒义词,指“待人细致周到,体贴入微”;后者是贬义词,形容“做事无法无天”。

        6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二者都形容“紧迫、不能等待”。但前者用来形容心情十分迫切,而后者则形容事情紧迫,必须立即去做。

        7 因势利导 顺水推舟:二者都有“顺应趋势办事”之意。但前者用于褒义,偏重于“加以引导,使其走上正路”;后者为中性或贬义词,偏重于“灵活改变原来的主张”。

        8 披肝沥胆 肝胆相照:二者都有“坦诚”意。但前者用于表示个人对集体、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忠诚,后者用于表示同志、朋友之间或组织之间的真心相见、坦诚相处。

        9 貌合神离 同床异梦:二者都表示“表面关系不错,实际有两条心”之意。但前者可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用于人时偏重于“离心离德”;后者仅用于人,偏重于“各有打算”。

        10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二者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是作横向比较,表示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是纵向比较,表示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11 望梅止渴 画饼充饥:二者都指“用空想安慰自己”;但前者表示虽有空想但无行动,后者表示虽有行动但不能解决问题。

        12 色厉内茬 外强中干:二者都指“外表强大而实质空虚”;但前者用于书面语,指精神状态。后者常用于口语,指力量。

        13 滥竽充数 鱼目混珠:二者都有“以充真”之意。但前者还可以表示以次充好,用于人或物,也可表自谦。后者一般用于物,不表自谦。

        14 川流不息 络绎不绝:二者都可以表示“行人、车马、船只来往频繁”。但前者表示往同一方向,后者能表示往不同的方向。

        15 涣然冰释 烟消云散 化为乌有 化为泡影:四个成语都表示“消失”,但它们适用的对象不同,依次为“嫌隙或误会”、“事情或情绪”、“具体事物或念头”、“希望与打算以及诺言”等。

        16 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两词均指“看见就像没有看到一样”。但前者偏重于“不注意,不用心,看见就像没有看见,或装作没看见”;后者偏重于“漫不经心,不重视”,并有“经常看见”之意,程度较深。

        17 参差不齐 良莠不齐:二者都指“不整齐”。用于人,前者指水平不一,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别。用于物,前者指高低长短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在一起。

        18 不胫而走 不翼而飞:二者都有可指“不经推广宣传就迅速传播”,后者还可能指东西突然无故丢失。

        19 步履维艰 寸步难行:二者都有可指“行走十分困难”。便前者一般只用于有病的人或老年人,而后者还可以比喻处境困难。

        20 饱经沧桑 饱经风霜:二者都可指阅历深。但前者侧重于“经历许多世事变化”,后者侧重于“经历长期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炼”。

        21 耳闻目睹 耳濡目染:二者都有“耳听眼看”的意思。但前者强调亲自看到亲自听到,突出其真实性。后者则强调经常看到听到并不知不觉地受到深刻的影响。

        22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二者都有“彼此相反”之意。但前者指彼此方向不同,目的相反;后者指人的行为和目的相反。

        23 不堪设想 不可思议:二者都有“不能想像”之意。但前者适用于严重的、不良的后果,后者一般适用于奇妙深奥的或不可理解的事情、道理。

        24 信口雌黄 信口开河:二者都指随口乱说。但前者语意较重,指妄加评论、诬蔑和捏造事实;后者语意较轻,指说话不思索或漫无边际。

        25 大海捞针 海底捞月:二者都指白花力气。但前者比喻目的虽很难达到但仍有达到的可能性;后者指目的完全达不到,只是白费力气。

有关于成语的知识

       成语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附带有感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来源

       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出处

       如“功败垂成”出自晋阳之战,“完璧归赵”出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破釜沉舟”出于《史记·项羽本纪》,“草木皆兵”出于《晋书·苻坚载记》,“一箭双雕”出于《北史·长孙晟传》,“口蜜腹剑”出于《唐书·李林甫传》,都是历史上的故事。

       如“狐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

       至于截取古书的文句用为四字成语的更为普遍。如“有条不紊”取自《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举一反三”取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痛心疾首”取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分庭抗礼”取自《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未尝不分庭抗礼”,“奴颜婢膝”取自晋代葛洪《抱朴子·交际》“以岳峙独立者为涩吝疏拙,以奴颜婢膝者为晓解当世”,“胸有成竹”取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其他用古人文章成句的也为数很多。如“忧心忡忡”出自《诗经·召南·草虫》,“外强中干”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以逸待劳”出自《孙子·军争》,“水落石出”出自苏轼《后赤壁赋》,“萍水相逢”出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牢不可破”出自唐代韩愈《平淮西碑》。“吴下阿蒙”出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四字习语

       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

       格式

       不是四字的较少,还有三字成语,五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一直到十三字,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

       成语一般所以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

       组成

       绝大部分是由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成,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

       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

       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一、成语的特点:

       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

       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

       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

       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

       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二、关于成语的来源

       1、寓言成语:如杞人忧天、愚公移山(主要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如《庄子》井底之蛙,《列子》愚公移山,《韩非子》滥竽充数,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等等)

       2、神话传说中的成语: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海市蜃楼、天衣无缝、牛郎织女等。

       3、历史故事成语,汉语成语中,来源于历史名人传闻佚事的有很大的比例,如《左传》《史记》《后汉书》有许多著名战争或历史概括而来的成语,如草木皆兵,完璧归赵,纸上谈兵,破釜沉舟,指鹿为马。

       4、名言警句成语如:自强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切磋琢磨。

       5、来源于宗教的成语:

       (佛):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降龙伏虎、当头棒喝

       (道):鸡犬升天、点石成金、

        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6、来源于民谚俗语的:投鼠忌器、唇亡齿寒、城门失火、秧及鱼池

       三、从构词形式分析及内容特点分:

       1、最普通的格式是上下两截用对对子的办法,联在一起如:

       远走高飞、四分五裂、低三下四、惊心动魄

       2、数字成语

       “一”字开头的:

       一分为二 一五一十

       一目了然 一丝不苟 一团和气

        “二“字开头的

       二话不说 二人同心

       二虎相斗 二龙戏珠 女郎

       “三”字开头的

       三五成群 三更半夜

       三令五申 三心二意 三言两语

       “四”字开头的

       四面八方 四舍五入

       四体不勤 四海为家 四通八达

       “五”字开头的

       五花八门 五光十色

       五谷丰登 五彩缤纷 五味俱全

       “六”字开头的

       六月飞霜 六亲不认

       六神无主 六朝金粉 六韬三略

       “七”字开头的

       七嘴八舌 七零八落

       七窍生烟 七手八脚 七言八语

       “八”字开头的

       八仙过海 八面玲珑

       八面见光 八音齐奏 八病九痛

        “九”字开头的

       九霄云外 九死一生

       九天揽月 九九归一 九流三教

        “十”字开头的

       十万火急 十拿九稳

       十指连心 十全十美 十载寒窗

       “百”字开头的

       百折不挠 百年大计

       百花齐放 百发百中 百炼成钢

       “千”字开头的

       千人一面 千方百计

       千家万户 千军万马 千变万化

       “万”字开头的

       万无一失 万马奔腾

       万水千山 万古长青 万事大吉

       3、重叠成语

       (1)AABB式:大都是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

       郁郁葱葱、战战兢兢、吞吞吐吐

       (2)ABAC式:间隔式的重叠成语1、3字重叠2、4同义近义或反义相关的词:

       善始善终、戒骄戒燥、自言自语

       (3)AABC式:首字重叠,对后面的词语起修饰限制的作用:

       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滔滔不绝、摇摇欲坠

       (4)ABCC式:后面两字重叠,对前面的陈述与说明,如:

       文质彬彬、得意洋洋、威风凛凛、生气勃勃

       (5)其他重叠:成语数量不多。(仅列举)

       ABCB:

       心服口服、以牙还牙、倚老卖老、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语中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反义词:

       深入浅出、前俯后仰、舍近求远

       前仰后合、前俯后仰、大同小异

       近义词:

       甜言蜜语、想方设法、胡思乱想

       争分夺秒、翻山越岭、奇形怪状

       5、成语中的修辞

       (1)比喻:

        如鱼得水、如胶似漆、

        稳如泰山、似水流年、固若金汤

       (2)夸张:

       度日如年、归心似箭、一日千里、

       日里万机、闻风丧胆、天崩地裂、

       云消雾散、雾里看花、冰清玉洁

       (3)借代:汗马功劳、巾帼须眉

       (4)三个字的成语:

       鸿门宴、安乐窝|、铁公鸡、

       冷不丁、莫须有、东道主

       (5) 五个字:

       老牛拉破车 鲤鱼跳龙门

       鸟枪换大炮 千里送鹅毛 无风不起浪

       (6) 六个字:

       挂羊头卖狗肉 过五关斩六将

       家丑不可外扬 九牛二虎之力

       (7)七个字:

       初生牛犊不怕虎 此地无银三百两

       打开天窗说亮话 打破沙锅问到底

       各人自扫门前雪

       (8)八个字: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容易写错的成语

       换然一新(焕) 变本加利(厉) 鬼计多端(诡)

       轻歌慢舞(曼) 来势凶凶(汹) 免为其难(勉)

       弱不经风(禁) 舍身取义(生) 奋不顾生(身)

       名落深山(孙) 迫不急待(及) 山青水秀(清)

       随声附合(和) 永往直前(勇) 仗义直言(执)

       致理名言(至) 星罗其布(棋) 名符其实(副)

       如火如茶(荼) 半徒而废(途) 惹事生非(是)

       7、生肖成语(动物成语)

       鼠目寸光、牛刀小试、虎口余生、兔死狐悲、

       龙飞凤舞、画蛇添足、老马识途、亡羊补牢、

       闻鸡起舞、狗仗人势、猴年马月

       8、成语中的人体知识:

       心想事成、三头六臂

       9、成语中的花草树木:

       桃红柳绿、柳暗花明

       10、成语中的颜色:

       红颜薄命、灯红酒绿、赤胆忠心、

       青红皂白、黄粱美梦、洁白无暇、万紫千红

       11、成语中的天文气象知识

       (天文)天长地久、日新月异、

       天经地义、月落星沉、大步流星

       (气象风雨雷电云雾冰雪)

       风尘仆仆、雨过天晴、雷厉风行、电闪雷鸣

       12、成语中的广告应用(活用成语)

       (1)一毛不拔(某牙刷广告)

       (2)臭名远扬香飘万里(某臭豆腐广告)

       (3)停电24小时依旧冷若冰霜(上海某冰箱广告)

       (4)闲妻良母(台湾海龙洗衣机的广告)

       (5)一笔勾销(某涂改笔广告)

       (6)千军万马难抵名笔一挥(派克金笔广告)

       (7)默默无“蚊”的奉献(某电蚊香广告)

       (8)金狮牌自行车(乐在骑中)

       13、成语中的人物主角()

       四面楚歌、初出茅庐、入木三分、煮豆燃萁、

       破釜沉舟、纸上谈兵、背水一战、指鹿为马、

       围魏救赵、草船借箭、完璧归赵、卧薪尝胆、

       负荆请罪、毛遂自荐、闻鸡起舞、三顾茅庐、

       望梅止渴、图穷匕见

       14、含“手”的成语

       形容极为兴奋:手舞足蹈

       形容情谊深如兄弟:情同手足

       形容医术高明:妙手回春

       形容做事机警、敏捷:眼疾手快

       形容重归于好:握手言和

       形容心思灵敏、手艺精巧:心灵手巧

       形容十分喜爱:爱不释手

       形容技艺娴熟或做事顺手:手到擒拿

       15、祝福

       老人:长命百岁、寿比南山、长命富贵

       进步:更进一竿、更上一层楼

       生意:日升月恒、金玉满堂

       鼓励:再接再厉、坚持不懈

       其它: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一路顺风、万事大吉、万事亨通

       16、成语的四字性

       前面已经说过,成语多由四字组成,少于四字或多于四字的比较少;尤其少与于四字的成语,相形之下更少。

       因此就有“四字汉语”这种说法,也有的称为“四字熟语”。

       不过他们列入“四字汉语”和“四字熟语”中的例语,在我们看来,有的不是我们所说的成语,因为我们没有那种说法。如“左往右往”、“上意下达”、“执行犹豫”、“质疑应答”之类。

       又如他们把“春夏秋冬”、“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也都认为是“四字熟语”,我们也未便苟同。“春夏秋冬”这是气象学名词,“前后左右”这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位名词,“东西南北”是地理学上常用的方位名词。

       尽管这样,成语之显然有四字性是无可否认的。例如下列的成语,就它们的出处来看,都不是四个字,换句话说,也就是这些成语都是把非四字的话加以提炼、形成四字成语,试看以下成语与其出处的关系:

       (1)明察秋毫:“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孟子·梁惠王》上篇)

       (2)缘木求鱼:“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3)事半功倍:“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证,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孟子·公孙丑》上篇)(4)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刻)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5)黔驴技穷:唐朝柳宗元有篇文章题目是《三戒》,其中有一个小题为《黔之驴》。“黔驴技穷”就是从这篇文章叙述的故事中提炼出来的。

       (6)敝帚千金:(或说“敝帚自珍”)“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曹丕《典论·论文》)

       从上文看来,成语的四字性非常明显。或者把比四字为多的话缩减为四字,如“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或者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只用四字,如“事半功倍”、“敝所千金”。

       或者把一个用字较多的故事,编写为四字,成为一个成语,如“刻(契)舟求剑”、“黔驴技穷”都是。

       古人有些话,本来够得上警句,可以成为成语。只是因为改变为四字,比较麻烦,也就只好把它放弃,作为引导语来用。

       例如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意思很好,但因字数较多的关系,就没能形成成语,我们只能视为警句,有时引入文章。

       而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就容易说,容易记,便可以成为成语。而同在《岳阳楼记》中的文句“百废俱兴”,因为是四字,就成了成语。

       成语为什么四字者为多,这大概是因为四字容易上口。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就以四字句为多,古代历史《尚书》,其中四字句也有一些。

       后来初学读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后两种即全为四字句。《四言杂字》《龙文鞭影》初、二、三集,都是四言。这虽然是训蒙书,也足以说明四字句之为人所喜爱、所乐诵

       不过把四字成语缩短为二字的也颇不少,如:

       画蛇添足---蛇足

       东施效颦---效颦

       墨守成规---墨守

       杞人忧天---杞忧

       囊萤映雪---萤雪

       以上都是从四字成语缩写为二字的例子。在某种场合,也许有宜于用二字者。又如“矛盾”、“推敲”之类常用的成语,都是来源于有名的故事。

       四、四字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

       四字成语是固定短语的一类。从结构看,它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研究成语的语法结构,分析一下它的结构方式,对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实在是大有好处的。成语的结构方式,大致有下列八种:

       (一)并列式

       ⒈名+名 如:张三李四、帝王将相;

       ⒉动+动 如:敲诈勒索、贪污腐化;

       ⒊形+形 如:谦虚谨慎、艰苦朴素;

       ⒋偏正+偏正

       ① 定名+定名 如:五湖四海、良师益友;

       ② 状动+状动 如:深谋远虑、豕突狼奔;

       ③ 状形+状形 如:万紫千红、十全十美;

       ⒌动宾+动宾 如:厉兵秣马、说长道短;

       ⒍主谓+主谓 如:上行下效、心平气和。

       (二)偏正式

       ⒈定+名 如:至理名言、一臂之力;

       ⒉状+动 如:量力而行、翻然悔悟;

       ⒊状+形 如:豁然开朗、孜孜不倦。

       (三)支配式 如:解放思想、震撼人心。

       (四)补充式

       ⒈动+补 如:爱不择手、持之以恒;

       ⒉形+补 如:重于泰山、漆黑一团。

       (五)陈述式 如:愚公移山、青出于蓝。

       (六)连动式 如:触景生情、饮水思源。

       (七)兼语式 如:引狼入室、纵虎归山。

       (八)能愿式 如:不可磨灭、未能免俗。

       举例详解:

       (1)并列关系

       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形容全副武装。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

       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2)承接关系

       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

       先斩后奏:原指臣子先把人处决了,然后再报告帝王。现比喻未经请示就先做了某事,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再向上级报告。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3)目的关系

       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

       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杀一儆百:儆:警告。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

       越俎代庖:越:跨过;俎:古代祭祀时摆祭品的礼器;庖:厨师。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4)因果关系

        水滴穿石: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肯定能成功。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5)主谓关系

       毛遂自荐: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夜郎自大: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6)动宾关系

       不见经传: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歧路亡羊: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顿开茅塞:顿:立刻,一下子;顿开:立刻开通;茅塞:谦称自己知识贫乏,思想闭塞,好像心里被茅草堵住了一样。。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如丧考妣:丧:死去; 考:死了的父亲;妣:死了的母亲。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该词带贬义)

       (7)动补关系

        轻如鸿毛: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轻微或毫无价值。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忍让和回避,以求避免冲突

        无动于衷:衷:内心。动,动作,触动。心里一点儿触动也没有,毫不理会。

       荒谬绝伦:绝伦:超过同类。谓荒唐错误到无可比拟的地步。

       (8)动宾补关系

       问道于盲: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贻笑大方:贻:遗留;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含贬义

       拒人千里: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趋之若鹜: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有贬义

       (9)连动关系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抱薪救火: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吹毛求疵:求:寻找,查找;疵:缺点,小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毛病、缺点,寻找差错。

       (10)谦语关系

       请君入瓮: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比喻某人用来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它揭露了酷吏的残忍,也教会人们一种以牙还牙的斗法;同时告诫人们不要作法自毙。

       令人生畏:使人害怕、胆怯。畏:害怕、胆怯。

       引狼入室:比喻自己把坏人或敌人招引进来。结果给自己带来了不可想象的麻烦.

       化险为夷:险:危险,艰难险阻;夷:平坦、平安。从险境中化成平安,比喻转危为安。

       (11)偏正关系

       衣冠禽兽:衣:穿衣;冠:戴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像禽兽一样卑劣的人。

       扶摇直上:扶摇: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不倦:不知疲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不知道累。形容学习十分勤奋。

       一丘之貉:一个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

       今天关于“成语的理解与运用方法”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