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有深意高级_成语故事有深意高级的句子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成语故事有深意高级”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求初一水平的较有深意的成语及其故事!!!!!!!!
2.可以表演的成语故事
3.求50个成语典故,每个成语要写它的故事和寓意! (最好是初中或小学水平)谢谢!
4.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5篇
5.很有深意的四字成语(这些寓意惊艳的成语你知道几个)
6.有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寓意
求初一水平的较有深意的成语及其故事!!!!!!!!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草木皆兵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可以表演的成语故事
1. 风声鹤唳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2. 狼狈不堪
“狼狈不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环境十分艰难,进退不能之状。
这个成语来源于李密《陈情表》,臣进退之难,实为狼狈。
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原来,李密很小就没有了父亲,4岁时母亲被迫改嫁,他从小跟自己的祖母刘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长大,也是祖母供他读书的。因此,李密与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丢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
最后,李密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信中说:“我出生6个月时便没有父亲,4岁时母亲被舅舅逼着改嫁,祖母刘氏看我可怜,便抚养我长大。我家中没有兄弟,祖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她。祖母一人历尽艰辛把我养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过残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违背了您的旨意,我现在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呀!”
3. 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除指人外,有时也指物。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孔融《荐祢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著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在荐表中,孔融盛赞祢衡有惊人的才学和记忆力,只见过一次,就能背诵,只听到一次就能记住。像祢衡这样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汉献帝什么都要听命于独揽朝廷大权的曹操,便把荐表交给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决定召见祢衡,但祢衡瞧不起曹操,自称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来总算去了,但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不料,祢衡竟利用当这个差的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结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留下害贤的坏名声,便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实际上是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
不料,刘表仰慕祢衡之名已久,把他奉为上宾,并把他当作高级顾问,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不表态便不作决定。但是,祢衡在刘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对待刘表,使刘表无法忍受。于是,刘表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书记。
黄祖知道祢衡的文名很高,让他起草文稿。不论是什么文稿,祢衡总是一挥而成,而且总是写得非常得体,符合黄祖的要求。为此,黄祖很看重他。
黄祖的长子黄射(yi)也是当官的。他对祢衡的文才同样非常欣赏,常常邀祢衡游山玩水。一次,两人参观了东汉文字家蔡邕(yong)写的一块碑文,都觉得文笔很好,书法也很漂亮,深为赞美。
回家后,黄射懊悔当时没有把碑文抄下来,以便细细回味。祢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说:“不妨事,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住。且让我写出来。”
祢衡说罢,竟凭记忆把碑文全部默写了出来。事后,黄射派人去核对,竟然一字不差。众人知道,都夸祢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才学很高,记忆力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当时祢衡才二十五岁。
4.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5. 外强中干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求50个成语典故,每个成语要写它的故事和寓意! (最好是初中或小学水平)谢谢!
成语 故事 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可以表演的成语故事。
可以表演的成语故事1:大腹便便
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名叫边韶的读书人,字孝先。他比较有才华,所以,在没有当官之前,在陈留郡教着几百名学生。
边韶这个人除才华横溢外,嘴皮功夫也比较厉害。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瞌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瞌睡来,学生看他的模样很是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瞌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 顺口溜 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可以表演的成语故事2:不伦不类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薛蟠从江南带了两大箱东西,送给母亲薛姨妈和妹妹薛宝钗。一箱是绸缎绫罗、洋货等家常应用之物,另一箱是笔、墨、纸、砚和各种小工艺品。薛姨妈将箱子里的东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点清楚,叫人送给贾母、王夫人等处。
宝钗回到房中,将那些玩意儿一件一件过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恰当,分送给贾府的姊妹们,就是贾环那里,她也没有忘记。林黛玉的和别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点完毕,叫人送往各处。
赵姨娘见宝钗送了贾环如此东西,心里很喜欢,想道:?怪不得别人都说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她哥哥能带多少东西来?她挨门送,一处也不遗漏,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这样没时运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对我们娘儿们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
赵姨娘一面想,一面摆弄那些东西。忽然,她又想起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为何不到王夫人那里去卖个好呢?于是她拿了东西走进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边,赔笑说道:?这是宝姑娘才送给环哥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得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夸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来,特地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
王夫人听了,早知道赵姨娘的来意。又见她说得不伦不类,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说:?你只管收了去拿给环哥玩罢。?赵姨娘来时很高兴,谁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气,又不敢露出来,只得讪讪地走了。
可以表演的成语故事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东汉明帝的高级侍从官窦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岁的班超被任命为假司马。在这次征战中,班超立了战功深受窦固赏识。不久,窦固派他和军中的高级参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带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来到鄯(sh?n)善国。国王开始对他们很尊敬,礼节也很周到,但不几天忽然变得冷淡起来。班超与手下判断认为,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国王态度摇摆不定,吃不准服从哪一方的缘故。于是把接待他们的胡人叫来,诈骗说:?匈奴使者来了几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认了实际情况,证明班超的判断是正确的。班超把胡人禁闭起来,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来喝酒,喝得畅快的时候,班超激怒大家说:
?你们和我都在这极远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贵。现在匈奴使者来到这里才几天,国王对我们的礼节和敬意就终止了。如果他逮捕我们,把我们送给匈奴,那我们连尸骨都会被豺狼吃掉。你们看,这事怎么办?
他的下属表示了同一个意愿:?现在处于危急关头,不管死活都听从您的命令。?
班超下决心说:?好,不进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趁着黑夜,用火攻击匈奴派来的人。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惊,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敌人,国王就会吓破胆,我们大功告成,事业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动计划,但又提出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发怒说:?是凶是吉决定于今天。郭恂是个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员,听到这件事必定害怕,会泄露我们的计谋,这样我们就会白白送命,当不成好汉。?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当天夜里正刮大风,班超带领勇士们悄悄来到匈奴使者的驻地。他布置十个勇士拿着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们约定,见火烧起来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门两侧。
一会儿,班超顺着风势把火烧起来,顷刻之间战鼓齐鸣,杀声四起。匈奴人惊慌失措,乱成一团。班超亲手杀死三个敌人,勇士们杀了匈奴使者和随从三十多人,还有一百多人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这件事告诉郭恂,郭恂听了大惊失色。班超马上对他说,你虽然没有参加行动,但我哪里会独占功劳呢?郭恂听了这话很高兴。
接着,班超去见鄯善国王,并把匈奴的头颅给他看。国王吓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对他作了解释,并且加以抚慰。这样,国王终于决定靠向汉朝一边,并且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汉朝去做人质。
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5篇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表现用斧子的本事,脸皮也太厚了。
这句成语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卖弄自己的小本领。
杯弓蛇影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伯乐相马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成语“不可多得”由此而来,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难得。多用于赞扬有才能的人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不学无术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才高八斗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成语故事
[编辑本段]简 介
内容简介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打磨,千万人的口口叮传,每一句成语又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
[编辑本段]典 故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南柯一梦
这个成语来源于公元九世纪中国唐代作家李公佐的小说《南柯太守传》。
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晚风习习,树影婆娑,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夜晚,亲友们都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名列第一名。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很帅,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你看我,我看你,都束手无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胆小怯阵,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统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一梦”有时也指人生如梦,富贵权势虚无缥缈。
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因小怨而爆发了一场战争! 年轻的越王勾践以范蠡为军师,使吴军大败,年老的吴王也因伤重而亡! 年轻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发誓消灭越国。三年后,夫差率领雄兵攻伐越国。双方交战后,越败吴胜,吴国大军攻至越都会稽。 文种买通离间吴国大臣伯嚭与夫差极力周旋,终于让夫差动了怀仁之心,不灭越国。越国得以保存。勾践率王后与范蠡入吴为奴。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机,让勾践为夫差尝粪而寻找病源,此举彻底感化了夫差,从而释放了勾践。 回到越国的勾践,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绳子,绳子一端栓着一只奇苦无比的猪苦胆,每天醒来,勾贱第一件事就是先尝一口奇苦无比的苦胆!二十年,他雷打不动,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践秘起藏于民间的三万雄兵,一举将姑苏城团团围困。此时,夫差还有五万兵马,却因粮草难济而不敢出城一战。 勾践创下了人类君王史的奇迹!他苦心励志,发愤强国,创下了以小打大,以弱胜强,以卵击石的人间神话!卧薪尝胆的典故被称为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勾践的超人意志或许更有人类意义!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安然无羔
解释:平安无事,没有遭受损害或发生意外。恙,疾病,借指灾祸。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太子丹接位为赵孝成王。由于孝成王还年轻,国家大事由他的母亲赵威后负责处理。赵威后是一个比较贤明而有见识的中年妇女。她刚刚主持国事的时候,秦国加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国危急,向齐国求救,齐国要赵威后把她的小儿子长安君送到齐国作人质,然后再出兵。赵威后舍不得小儿子离开,但是听了大臣触龙的意见,还是把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出兵帮助赵国打退了秦军。
有一次,齐王派使者带着信到赵国问候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信就问使者。“齐国的收成不坏吧?老百姓平安吗?齐王身体健康吗?”
齐国使者听了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受齐王派遣来问候您,现在你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威后微微一笑,说:“不是的。如果没有收成,怎么会有百姓?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君主?难道问候时可以舍弃根本而只问枝节吗?”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这则“无恙”的典故,后来演化出成语,“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解释:
安稳的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稳固,不可动摇。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枚乘《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今属江苏)人,是汉代著名的文学家。汉景帝时,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是当时诸侯中的大国,吴王刘濞(bi)野心很大,对中央政权心怀怨望,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减各诸侯国的领地,加强中央的权力和威信,巩固国家的统一。刘濞看到一些诸侯王纷纷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难免,于是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阴谋策划叛乱。
枚乘清醒地看到刘濞阴谋反叛的祸害,写了《上书谏吴王》对刘濞进行劝谏。在谏书中,他说:“您要是能够听取忠臣的话,一切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去做,那是比叠鸡蛋还要危险,比上天还要艰难的;不过,如果能尽快改变原来的主意,这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还稳固。”
但刘濞执迷不悟,加紧进行阴谋活动。于是,枚乘只得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府中做了宾客。公元前154年,刘濞联络楚、赵、胶西、胶东等诸侯王,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历史上称“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谗言,杀了晁错,向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罢兵。刘濞还是不肯回头。不久,汉朝大将周亚夫率领军队打败了吴楚叛军。楚王刘戊自杀,吴王刘濞逃到东越被杀,其余五个王也落得自杀或被杀。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就彻底失败了。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枚乘因写了《上书谏吴王》,具有远见卓知而名声大振。
后来汉武帝即位,派人征召他进京做官,可惜他还没到京城,死于途中。
很有深意的四字成语(这些寓意惊艳的成语你知道几个)
多听这些富有寓意的 故事 ,有助于宝贝更为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以下是我给大家精选整理的富有 教育 意义 成语 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处:《三国演义》四十九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比喻一切都已俱备,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故事:公元208年,曹操率领80方大军驻扎在长江中游的赤壁,企图打败刘备以后,再攻打孙权。刘备采用联吴抗曹之策,与吴军共同抵抗曹操。
当时,孙权和刘备兵力都很少,而曹操兵多将广,处于压倒性优势。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和孙权的大将周瑜,商讨破敌良策,两人不谋而合,都主张只有火攻,才能打败曹操。
可等一切都准备好后,周瑜却发现曹操的船只都停在大江的西北,而自己的船只靠南岸。这时正是冬季,只有西北风,如果用火攻,不但烧不着曹操,反而会烧到自己的头上,只有刮东南风才能对曹
军发起火攻。周瑜眼看火攻不能实现,急得口吐鲜血,病倒在床上,名医、良药都治不好他的病。这时诸葛亮去探望周瑜,问他为何得病。周瑜不愿说出实情,就说:“人有旦夕祸福,怎能保住不得病呢?”
诸葛亮早猜透了他的心事,就笑着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怎能预料到呢?”周瑜听到诣葛亮话中有话,非常惊讶,就问有没有治病的良药。诸葛亮说:“我有个药方,保证治好您的病。”说完,写了16个字,递给周瑜。这16个字是:
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一看,大吃一惊,心想:“诸葛亮真是神人啊:”他的心思既然已被诸葛亮猜中,便请教破敌之策。谙葛亮有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他预测到近期肯定会刮几天东南风,就对周瑜说:“我有呼风唤而的法术,借结你三天三夜的东南大风,你看怎样?”周瑜高兴他说:
“不要说三天三夜,只一夜东南大风,大事便成功了:”
周瑜命令部下做好一切火攻的准备,等候诸葛亮借来东风,马上进兵。诸葛亮让周瑜在南屏山修筑七星坛,然后登坛烧香,口中念念有词,装做呼风唤雨的样子。
半夜三更,忽听风响旗动,周瑜急忙走出军帐观看,真的刮起了东南大风,他连忙下令发起火攻。
周瑜部将黄盖,率领火船向曹操水寨急驶,当火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一声令下,士兵们顺风放火。风助火势,火借风威,把曹营的战船烧个一千二净,岸上的营寨也被烧着,兵马损失不计其数。在烟火弥漫中,曹操仓皇逃命,从小道退回许昌。
一诺千金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释义:“诺”,许诺,诺言。一句许诺就价值千金。比喻说话算数,讲信用。
故事: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鸟语花香
大唐自开国以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到了玄宗一代,经过开元之治,天下大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气象。谁知好景不长,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叛军势如破竹,很快席卷河北,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唐玄宗慌忙派兵四处防守,霍王爷李晖也在其列。李晖是李元轨的曾孙,李元轨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四子,最早被封为吴王,后被改封为霍王。武则天当政时,李元轨不幸遇害,神龙元年霍王平反后,曾孙李晖便袭了王爷的王位。霍王李晖目睹了政治的冷酷,无心政事,整日沉醉在笙歌之中。在他的歌舞伎中,有一名叫净持的,长得秀美清雅,而且能歌善舞,深得霍王的喜爱。后来,霍王将净持纳为妾,一年后,净持为霍王生下一个女儿,霍王很喜欢这个女儿,视她为掌上明珠,为她取名霍小玉。
后来,霍王被派去出征。这天,霍王府突然接到前线传来的消息,霍王爷与安史叛军交战时不幸身亡,乱军已经占领潼关,眼下正向长安杀来。王府家人一听,顿时作鸟兽散。王爷战死了,家里没了依靠,听说乱军就要杀到家门口,净持慌忙带着女儿随逃难的人流一起出了长安。
安史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净持和女儿一路逃命,因没了生活来源,母女二人的日子过得很清贫,靠变卖首饰细软勉强度日。唐代宗大历初元,母女回到了长安,此时霍小玉到了十六岁,长得和她母亲当年一样明丽可人,加上母亲的悉心教诲,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诗文。此时家中再无可卖的东西,为了维持母女俩的生计,霍小玉只好做起了“青倌人”。为了女儿的前途,有朝一日遇到有缘人,能名正言顺地嫁为人妻,净持对霍小玉看护得很紧,仅限于奉歌献舞,为客人助兴消愁,决不出卖身体。霍小玉虽为“青倌人”,因色艺双绝,吸引了很多清雅风流之客追随在石榴裙下,很快成为颇有声誉的红歌女。
在京城有个叫李益的书生,二十岁时考中进士。他生在陇西,年轻有才气,写下了许多感怀战争的诗篇。他常自夸耀风流才情,希望得到佳偶,却一直未能如愿。这一年,李益来到长安,准备参加吏部主持的复试,住宿在新昌里。
长安城有个媒婆叫鲍十一,当初李益来到长安时,曾给她送过丰厚的礼物,她心里对李益很是感激。当知道李益想找个美丽佳人时,便来到李益的住处。这天,李益正在房舍边上的亭子里闲坐,忽然听到急促的敲门声。仆人过来说鲍十一娘到了。李益忙迎上去问道:“鲍妈妈怎么忽然来我这里了?”鲍十一娘笑着说:“有个仙女,不追求财物,只爱慕风流人物。这样的人和你正好匹配啊。”李益听后,忙打听这仙女是谁。鲍十一娘说道:“她是从前霍王的小女儿,字小玉。这人长得艳美,我一辈子也没有看见过这样漂亮的人;音乐诗书,没有不精通的。前些时托我寻找一个好郎君,品格情调都要能相称的。我把你的情况详细介绍给了她。她家住在胜业坊古寺巷里。我已经和她约好了,明天午时,你到巷口和她见见面。”鲍十一娘走后,李益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夜都没睡好。
到了第二天中午,李益骑上快马疾奔过去,到了约会的地方,见一个婢女迎上来问道:“莫非是李十郎吗?”李益随即下了马,只见鲍十一娘从里面远远地迎出来。进了中门,庭院间有四株樱桃树,西北角挂着一个鹦鹉笼子,那鹦鹉看见李益进来,便说道:“有人进来,快快放下帘子!”忽然听见鸟在说话,李益惊得呆立在那里。
这时,净持走下台阶,把李益迎进屋后对面坐下。净持对李益说:“一向听说十郎有才情又风流,如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随即让霍小玉从闺房里出来,对她说:“你经常吟咏的?开帘风动竹,疑是故人来?,就是这位李十郎的诗呀。”霍小玉低下头,脸颊绯红,轻声说道:“见面不如闻名。才子怎么没有漂亮的相貌呢?”李益忙站起来下拜,口中说道:“小娘子爱才情,鄙人重美色。咱们这才是郎才女貌啊!”李益有一首闺怨《江南词》:“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没见到李益之前,李十郎就早已夺走了小玉的一颗芳心。
母亲和女儿相视而笑,便举起杯来劝了几回酒。交谈片刻,两人都感到情投意合,相见恨晚,不知不觉时间流逝。净持心想,若此二人能成,女儿终身也有了依靠。从此,李益就住在了霍小玉家,每日里二人同吃同住,同出同入,吟诗作赋,过了一段快乐时光。
眨眼间,冬去春又来。这年四月,李益升为郑县主簿。上任前李益须先回故乡探亲报喜。此时鸟语花香,正是春天的季节,临行之时,李益答应霍小玉,说等安排好一切之后,就接霍小玉到郑县完婚。小玉泪水湿襟,哽咽道:“人生变幻莫测,纵有海誓山盟,只是空谈罢了。以您的才学和名声,多么为人仰慕。然而我有个小小的愿望,想当面陈述,愿您永记心上。我年龄方十八,郎君也才二十有二,奴家只求君十年倾心相爱,等你三十而立之年,再去挑选名门望族,结为友好。到时妾当剪发为尼,永绝红尘!”李益又惭愧又感动,不觉流下眼泪:“我已对天发誓,不论生死都会信守。明春三月,迎娶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二人挥泪而别。
李益回乡后父母高兴异常,风光一番后,便为他订下了一门亲事。女方家是名门望族,李益思虑再三,虽然和霍小玉一往情深,但娶了名门的女儿会对自己今后的仕途有帮助。于是,李益便去女方家行礼答谢,并约定好成婚的日子。
李益家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可此时的霍小玉还在眼巴巴地等着李益归来。李益觉着自己背弃了誓约,就一直拖延回去的期限,并想方设法对这事保密,一点消息也不给小玉。他寻思,等时间长了,和霍小玉的事也就慢慢凉了,霍小玉也就断了念想。
霍小玉自从李益过期不归,屡次托人打听,毫无音信。就这样,半年过去了,霍小玉一直没有李益的音信,不觉内心忧恨,忧郁成疾。她日夜啼哭,废寝忘食,一心只想见李益一面。虽然李益的书信断了,但霍小玉的思念盼望却始终如一。她时常回忆与李益初次相见时的情景。正是阳春三月,长安城外,花儿在笑,鸟儿在叫,他们一起看夕阳落下,一起看翩翩起舞的玉蝴蝶?
李益得知小玉病重,惭愧羞耻,索性狠心割爱,始终不肯前去。此事渐渐传开,风流人士与豪杰侠客,无不感叹霍小玉的多情,憎恨李益的薄情。
时节已到三月,人们大多出去春游。李益进京公干,得知霍小玉的近况,薄情郎只是长叹一声,之后便同五六个朋友到祟敬寺去欣赏牡丹花,漫步于西廊,登楼叙旧,吟诗作赋。京兆人韦夏卿,是李益的朋友,这时也在一起游玩。他对李益说:“风光美丽,草木繁盛。可怜一位姑娘却含悲独守空房!足下竟会把她抛弃,实在是狠心的人。”这时,一个豪侠命令奴仆架着李益到了霍小玉家门口。看到因绝望而面黄肌瘦、神情恍惚的霍小玉,李益羞愧难当。霍小玉缠绵病榻日久,翻身都要有人帮助,听说李益来了,挣扎着自己起了床,换好衣服走出去,见了李益,含怒凝视:心已碎,肠已断,万念俱灰?
她侧过身,斜眼看了李益许久,随即举起一杯酒,洒在地上。爱到尽头,覆水难收。随着酒杯破碎的声音,高声痛哭了几声后,小玉倒地而亡。李益抚尸大哭,悔之晚矣。多年以后,李益官至礼部尚书,飞黄腾达,而他对霍小玉的愧疚之情却折磨了他一辈子。
虽然这是一段悲剧,但二人相恋时的春意美景却给读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人们常用鸟语花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滥竽充数
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祸起萧墙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 典故 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
相关 文章 :
1. 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
2. 走马观花的成语故事
3.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4. 琴瑟和鸣的典故简介成语故事
5. 2020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有寓言故事的成语还有寓意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历史,成语有其重要的地位,它们往往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今天,小K想给大家盘点那些冷门鲜少有人用,但寓意惊艳的成语。 兰因絮果兰因絮果其实可以拆成两部分,“兰因”和“絮果”,“兰因”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兰”表示夫妻齐心协力的状态,是美好幸福的。
后来又见于《左传·宣公三年》:初,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梦天使与己兰。传说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君主郑文公有一位妾室,她名不见经传,不能得到君主的喜爱。有一天梦里,她梦到一位仙女给了她一朵兰花,并且说:“世人皆爱兰,如果你一直佩戴者它,那世人便会像爱兰那样爱你。”她之后便一直佩戴兰花,不久便得到郑文公的宠爱。从那之后,“兰因”便代表夫妻关系和睦,幸福美满。
那“絮果”又为何意呢?此词出自谢道韫的诗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也因此诗句被称为才女。柳絮,一吹便散了,用来比喻婚姻,便是离异、分手的结局。
所以,兰因絮果这个成语比喻男女婚事初时美满,最终离异。记得昔日彼此相知相许,却终究逃不过兰因絮果。
韫玉待价“韫玉”指把宝玉藏在木匣子里,“待价”则是指等待高价出售。最早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韫椟”即把东西收藏在柜子里。子贡对老师说,有一块美玉,是藏在柜子里边,还是寻求那些识货的商人把它卖了呢?是藏它呢还是卖它呢?美玉常来表达君子的品格像玉一样温润。君子不是不愿为天下做事,而是在等待识君子之人。
后来清朝石玉昆在《三侠五义》第89回中写道:“那明是韫玉待价之意。”
现比喻怀才待用或者怀才隐退。
皓首穷经最早见于唐代韩偓的《赠易卜崔江处士》:“白首穷经通秘义,青山养老度危时。”
后来,由见于《元史》中记载的关于张特立的故事,张特立通晓易经,坚持修身养性。虽然年过七十,仍然研究经籍,并教授学生。世祖忽必烈很赞赏张特立,曾三次传下圣旨称道他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
世祖第一次传下圣旨告谕张特立:前监察御史张特立,几十年如一日修身养性,现今已年近七十,仍专心研究经书,应当赐予美名,以使美德发扬光大,特赐号为“中庸先生”。另补充道:先生年老眼睛不好,不方便出行,所以让大臣前往传达谕书,并给先生书房命名为“丽泽”。
世祖第二次传下圣旨告谕张特立:白首穷经,诲人不倦,是学者们学习的榜样;之前已经赐过美好的名号了,现在再次表达同样的意思。
世祖第三次传下圣旨,是在张特立逝世之后。张特立享年七十五岁。诏书说:中庸先生学有渊源,行为高洁,虽然历经丧乱,不曾改变做人的原则;先生的逝世令人悲哀;再次赐予之前的名号,以示尊敬。
看杀卫玠成语出自《晋书·卫玠传》:“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劳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卫玠虽然容貌俊俏,但是身体一直不好,非常羸弱,他因为成日读书,本就耗费了精力,又因为要逃出围观看他的人群,整日消耗体力,终于有一天病倒了,治疗一段时间后还是不幸去世了。卫玠去世后,人们都说他是被看死的,从此便有了“看杀卫玠”一词。
这个成语现在比喻男子外貌十分出众,或是被群众所仰慕的人。
傅粉何郎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噉,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三国曹魏时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晏,才华出众,容貌俊美,而且喜欢修饰打扮,面容细腻洁白,无与伦比。因此魏明帝疑心他脸上搽了一层厚厚的白粉。一次,大热天之时,魏明帝着人把他找来,赏赐他热汤面吃。不一会儿,他便大汗淋漓,只好用自己穿的衣服擦汗。可他擦完汗后,脸色显得更白了,明帝这才相信他没有搽粉,而是“天姿”白美。后来因他娶了魏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于是后人就把“傅粉何郎”作为一个典故,用来形容人面容白净漂亮,甚至也用来形容一些洁白的物品。
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题丁家公主旧宅》一诗中,就有“何郎犹在无恩泽,不似当初傅粉时”的诗句。同是唐代诗人的宋(王景)在《梅花赋》中也有“俨如傅粉,是谓何郎”的语句。
傅粉何郎现比喻美男子。
甘棠遗爱《诗经》里有《甘棠》诗一首,其诗为:“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公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翻译成现代话:
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伤,召公曾用它做房。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砍劈,召公曾在此休息。棠荫茂盛树萌长,千万别动手,召公曾在此逗留。
周武王灭了殷商,建立了周朝。他死后,把江山传给了儿子周成王。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幼,幸好有两个贤臣辅佐他。这两个贤臣,一个是周公,一个是召公。召公配合周公做工作,他为辅佐周朝呕心沥血,政绩也非常显赫,因此大家又尊称召公为召伯。
召公喜欢下到基层,深入地方去工作,天气热的时候,召公便不在屋里待着,他会在门外的一棵海棠树下办公,他办事非常认真公正,给老百姓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具体难题。他走了之后,老百姓十分怀念他,那棵树也就一直保留下来。
甘棠遗爱是旧时颂扬离去的地方官的意思。
在浩瀚的中国文化历史中,成语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想了解更多关于成语的典故,就来看看《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吧!追本溯源,品读经典,体味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简介:
遍搜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化典籍及相关成语故事集,条目海量,一册在手,中华成语故事全掌握。
更有趣删繁就简,故事娓娓道来,能于兴致盎然中轻松获得收益,可读性强。
更深入
既有生动故事,又有释义、出处,既便于理解掌握,又能充分体味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便捷
每则独立成篇,可从任何一页读起;按笔画多少排列,方便作为工具书检索查阅。
愚人得燕石
宋国有一个愚蠢的人,他在山东临淄附近捡到一块颜色像玉的石头,其实这不过是一块普通的燕石,由于这个人没有见识,他惊喜得不得了,以为捡到了值钱的宝贝。他双手捧着这块燕石,一会儿把它贴在脸上,一会儿用手小心地抚摸。回到家里以后,还一个劲地盯着燕石看了又看,舍不得放手。
晚上,这个人要睡觉了,只好把石头放进柜中。他刚躺下一会儿,觉得心里很不踏实,于是起身从柜中取出“宝贝”,把它放在枕头下,这才安心地睡去。可是他睡着以后,迷迷糊糊在梦中发觉有人偷走了他枕头下的“宝贝”,于是他又从梦中惊醒了。他翻开枕头一看,那“宝贝”在枕头下面安然无恙。可是这个人依然不放心,于是又将石头紧紧握在手中钻进被子里,将石头捂在胸前,这才睡着。就这样折腾了一夜,他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天天亮。
这个人想,总是将宝贝握在手里也不是个办法。于是他请来工匠,用上好的牛皮做了一只装燕石的箱子。这皮箱共有10层牛皮。愚蠢的燕人先用10层上好的丝绸将石头仔细包裹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皮箱里收藏起来。这样,他才满意了。
过了些日子,外地有一个客人听说这个人得了至宝,特地找到他家里请求观赏一下宝石。于是这个宋国人在虔诚地斋戒7日之后,穿上端庄的礼服,又举行了隆重的祭祀,这才当着客人的面,十分郑重地打开一层又一层皮革做的箱子;解开一层又一层丝绸巾系成的包裹。那个外地客人这才好不容易地看到了这个宋国蠢人所谓的“宝石”,禁不住捂着嘴“嗤”地一声笑起来,竟笑得前仰后合。宋国人大惑不解,瞪着一双傻呆呆的眼睛望着客人问:“你为什么如此发笑?”
这位客人止了笑,认真地对他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燕石,和普通的砖头瓦片没多大区别。”
宋人听了大怒。他指着客人说:“胡说!你这是商人口中说出的话;你安的是骗子的心!”
那个外地客受辱后扫兴地走了。而这个宋国的蠢人则把这块燕石更加严密地藏起来,更加倍小心地守护着它。
看起来,一个人缺少知识并不可怕,怕的是像那个把燕石当成宝玉的宋国人一样,既孤陋寡闻,又不懂装懂,听不进别人的忠告,做了蠢事还自以为得计。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成语故事有深意高级”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