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_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视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螳螂捕蝉成语故事

2.螳螂捕蝉麻雀在后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_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视频

螳螂捕蝉成语故事

        螳螂捕蝉成语故事_成语“螳螂捕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螳螂捕蝉典故: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舍人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个早上都像这样。吴王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要像这样打湿衣服呢?”侍卫对吴王回答道:“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停留在高高的树上一边放声的叫着一边吸饮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自己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体贴在树上,想扑上去猎取它,但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自己身旁;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举着弹弓在树下要射它。这三个家伙,都极力想要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有隐伏的祸患。”吴王听后,说:“好啊!”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拼音:tánglángbǔchán,huángquèzàihòu

        意思:指人目光短浅,没有远见,只想着此处。

       

        近义词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反义词瞻前顾后、深谋远虑

        出处:《庄子·山木》:“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yì)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说宛·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

螳螂捕蝉麻雀在后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成语典故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出《战国·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刘向·说苑·第九卷·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四·槐西杂志十四》:“后数年,闻山东雷击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杀过度,又伏天诛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挟弹者,又在其后,此之谓矣。”

       春秋时,吴王欲伐楚,曰:“敢有谏者,死!”。此时,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轻,谏必无用,徒遭横死。惟日怀弹弓,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吴王问之,对曰:“后园有树,上有蝉正饮露,不知螳螂在后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势欲扑,竟不知黄雀蹑其旁也!黄雀伸颈仅顾啄螳螂,而不知树下之弹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顾后患也!”吴王听后,甚觉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春秋时期。

       螳螂捕蝉麻雀在后讲诉春秋时期吴王想攻打楚国,被一个少年巧妙地说服,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麻雀在后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扩展资料:

       故事

       这一天清早,太子友拿着弹弓,急匆匆从宫中的后花园走进宫内,浑身上下湿漉漉的,还沾满了泥巴。夫差见到他这副狼狈模样,不知道这是太子友故意所为,感到很奇怪,笑着问他干什么去了。

       太子友说:“孩儿我刚才在后园游玩,听到一只秋蝉在树上高声鸣叫,就急忙过去观看。这只秋蝉悠闲自在,自鸣得意,却不知道后面有一只螳螂,全神戒备,对准秋蝉,准备擒而食之。

       螳螂一心对着秋蝉,却不防备后面还有一只黄雀,虎视眈眈,要啄螳螂。孩儿我呢,一心想要用弹弓打下黄雀,却没有顾及地上有个深坑,一不小心,失足落入坑中,以至于衣履俱湿,被父王您嘲笑了。”

       百度百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好了,今天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希望这个话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故事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