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_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大全

       下面,我将以我的观点和见解来回答大家关于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现在,让我们开始聊一聊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的话题。

1.比喻有后顾之忧的成语故事?

2.与出尔反尔意思相同的成语?

3.反复无常和出尔反尔的区别

4.成语故事

5.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_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大全

比喻有后顾之忧的成语故事?

        1. 不知所云成语故事,100字

        成语: 不知所云

        拼音: bù zhī suǒ yún

        解释: 云:说。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成语故事:

        不知所云”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语紊乱、空泛。

        这个成语来源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公元225年,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孟获,他七次俘虏孟获,又七次释放,孟获终于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南方平定之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出师伐魏。临行前,他给刘禅写了一份《出师表》,提出东汉后期上层统治集团任人唯亲而致倾颓的历史教训,规劝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严明赏罚,虚心纳谏。最后,诸葛亮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表达他恳切、激动的心情。

        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便亲率浩浩荡荡的大军,向汉中前线进发。后主刘禅率领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出成都城外十里远。

        2. 崔钟雷的成语故事简介

        在中华民族的词语宝库中蕴藏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宝贵财富。成语就是这个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这里有成语链接、成语游戏,还有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本书给读者讲述了八仙过海、不翼而飞、不学无术、病人膏肓、沧海桑田、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注音美绘典藏版)/彩绘世界经典书系》由崔钟雷编著。

        <p>

        推荐彩绘世界经典书系升级版<a href="//proct.dangdang/23682179" target="_blank">《成语接龙》</a>

        </p>

        <p>

        在中华民族的词语宝库中蕴藏着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宝贵财富。成语就是这个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这里有成语链接、成语游戏,还有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能够让孩子们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本书给读者讲述了八仙过海、不翼而飞、不学无术、病人膏肓、沧海桑田、草木皆兵等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注音美绘典藏版)/彩绘世界经典书系》由崔钟雷编著。

        </p>目录八仙过海

        不翼而飞

        不学无术

        病人膏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沧海桑田

        程门立雪

        差强人意

        草木皆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惩前毖后

        寸草春晖

        得陇望蜀

        对牛弹琴 八仙过海

        不翼而飞

        不学无术

        病人膏肓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沧海桑田

        程门立雪

        差强人意

        草木皆兵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唇亡齿寒

        惩前毖后

        寸草春晖

        得陇望蜀

        对牛弹琴

        呆若木鸡

        东山再起

        打草惊蛇

        对症下药

        道听途说

        东施效颦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

        负荆请罪

        负隅顽抗

        富贵浮云

        覆水难收

        防微杜渐

        分道扬镳

        风吹草动

        风餐露宿

        风声鹤唳

        高枕无忧

        刮目相看

        改过自新

        高山流水

        汗马功劳

        好大喜功

        后顾之忧

        害群之马

        邯郸学步

        含沙射影

        狐假虎威

        囫囵吞枣

        黄粱美梦

        挥汗成雨

        讳疾忌医

        华而不实 八仙过海<br />

        不翼而飞<br />

        不学无术<br />

        病人膏肓<br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br />

        沧海桑田<br />

        程门立雪<br />

        差强人意<br />

        草木皆兵<br />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r />

        唇亡齿寒<br />

        惩前毖后<br />

        寸草春晖<br />

        得陇望蜀<br />

        对牛弹琴<br />

        呆若木鸡<br />

        东山再起<br />

        打草惊蛇<br />

        对症下药<br />

        道听途说<br />

        东施效颦<br />

        尔虞我诈<br />

        二桃杀三士<br />

        负荆请罪<br />

        负隅顽抗<br />

        富贵浮云<br />

        覆水难收<br />

        防微杜渐<br />

        分道扬镳<br />

        风吹草动<br />

        风餐露宿<br />

        风声鹤唳<br />

        高枕无忧<br />

        刮目相看<br />

        改过自新<br />

        高山流水<br />

        汗马功劳<br />

        好大喜功<br />

        后顾之忧<br />

        害群之马<br />

        邯郸学步<br />

        含沙射影<br />

        狐假虎威<br />

        囫囵吞枣<br />

        黄粱美梦<br />

        挥汗成雨<br />

        讳疾忌医<br />

        华而不实

        3.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

       

        桃园结义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ke./view/19331?wtp=tt

        草船借箭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表明:周瑜并不相信诸葛亮在三天内会造出10万枝箭。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ke./view/19331?wtp=tt

        三顾茅庐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ke./view/44657?wtp=tt#5

        乐不思蜀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选自《三国志》)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郤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ke./view/10675?wtp=tt#8

        路人皆知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后以“路人皆知”指某些人的用心、隐私等为人所共知。

        //ke./view/66924?wtp=tt

        鞠躬尽瘁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ke./view/85309

       

参考资料:

//ke.

        4. 鞠躬尽瘁多成语故事

        鞠躬尽瘁

        jū gōng jìn cuì

        [释义] 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近义] 鞠躬尽力

        [成语故事]

        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就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面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和《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的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 猫叔爱成语故事一百个

        1、寓言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长、亡羊补牢、杯弓蛇影

        2、历史成语故事:

        背水一战、望梅止渴、纸上谈兵、三顾茅庐、卧薪尝胆、四面楚歌、指鹿为马

        3、神话成语故事:

        画龙点睛、攀龙附凤、屠龙之技、叶公好龙、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开天辟地

        4、三国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桃园结义、曹操献刀、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连环计、官渡之战、长坂桥、借东风、火烧赤壁、华容道、三气周瑜、刮骨疗伤、白帝城、火烧连营

        5、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穷兵黩武、如火如荼、势如破竹、坚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败涂地、兵荒马乱、兵戎相见、朝秦暮楚、二卵弃干城、烽火连年、化干戈为玉帛、祸结兵连、揭竿而起、龙血玄黄、一夫当关、枕戈寝甲、直捣黄龙

        爱鹤失众

        爱屋及乌

        安步当车

        安居乐业

        安然无恙

        安如泰山

        按兵不动

        按图索骥

        暗渡陈仓

        暗箭伤人

        八面威风

        八仙过海

        拔苗助长

        拔山举鼎

        拔帜易帜

        白面书生

        白头如新

        白云亲舍

        百步穿杨

        百尺竿头

        百川归海

        百发百中

        百感交集

        百闻不如一见

        百丈竿头

        百折不挠

        败军之将

        班门弄斧

        半部论语

        半途而废

        傍人门户

        包藏祸心

        抱残守缺

        抱薪救火

        杯弓蛇影

        杯水车薪

        背道而驰

        背水一战

        本末倒置

        逼上梁山

        比肩接踵

        必恭必敬

        毕恭毕敬

        筚路蓝缕

        髀肉复生

        鞭长莫及

        标新立异

        别开生面

        别无长物

        别有天地

        宾至如归

        冰山难靠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贵神速

        病入膏肓

        波澜老成

        伯乐相马

        博而不精

        博士买驴

        卜昼卜夜

        补天浴日

        捕风捉影

        不辨菽麦

        不逞之徒

        不耻下问

        不打不成相识

        不打不相识

        不得要领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胫而走

        不拘一格

        不堪回首

        不可多得

        不可救药

        不可同日而语

        不伦不类

        不名一钱

        不求甚解

        不屈不挠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甚了了

        不识时务

        不贪为宝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学无术

        不遗余力

        不因人热

        不远千里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不知所云

        不自量力

        不足为外人道

        才高八斗

        才占八斗

        残杯冷炙

        沧海桑田

        草船借箭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差强人意

        长驱直入

        长袖善舞

        唱筹量沙

        朝三暮四

        车水马龙

        车载斗量

        沉鱼落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诚惶诚恐

        城狐社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下之盟

        乘风破浪

        乘人之危

        乘兴而来

        惩羹吹齑

        程门立雪

        魑魅魍魉

        尺短寸长

        赤膊上阵

        踌躇满志

        出尔反尔

        出类拔萃

        出奇制胜

        垂头丧气

        唇亡齿寒

        此地无银三百两

        从善如流

        寸草春晖

        寸木岑楼

        打草惊蛇

        大笔如椽

        大材小用

        大放厥词

        大腹便便

        大公无私

        大逆不道

        大器晚成

        大义灭亲

        呆若木鸡

        弹冠相庆

        当局者迷

        当头棒喝

        当务之急

        倒持泰阿

        倒屣相迎

        倒行逆施

        道不拾遗

        道听途说

        得过且过

        得陇望蜀

        点石成金

        雕虫小技

        东窗事发

        东山再起

        东施效颦

        董狐之笔

        董狐直笔

        斗粟尺布

        杜口裹足

        短兵相接

        断头将军

        对牛弹琴

        对症下药

        多多益善

        咄咄怪事

        恶贯满盈

        尔虞我诈

        二桃杀三士

        发愤忘食

        发奸擿伏

        发蒙振落

        罚不当罪

        反求诸己

        返老还童

        方寸已乱

        方寸之地

        防微杜渐

        放虎归山

        飞蛾扑火

        飞黄腾达

        飞将数奇

        飞鸟惊蛇

        废寝忘食

        分崩离析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焚书坑儒

        奋不顾身

        风吹草动

        风声鹤唳

        风烛残年

        奉公守法

        釜底抽薪

        釜底游鱼

        妇人之仁

        负荆请罪

        负隅顽抗

        负重致远

        赴汤蹈火

        覆巢无完卵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覆水难收

        改过自新

        改弦更张

        甘拜下风

        感戴二天

        感恩图报

        刚愎自用

        纲举目张

        高山流水

        高屋建瓴

        高阳酒徒

        高枕无忧

        割席分坐

        革故鼎新

        各得其所

        各自为政

        公而忘私

        狗尾续貂

        苟延残喘

        诟如不闻

        孤注一掷

        顾曲周郎

        瓜田李下

        刮目相看

        管鲍之交

        管中窥豹

        过河拆桥

        过门不入

        海角天涯

        害群之马

        邯郸学步

        汗流浃背

        沆瀣一气

        好好先生

        合浦珠还

        河伯为患

        河东狮吼

        涸辙之鲋

        鹤立鸡群

        哄堂大笑

        鸿鹄之志

        后顾之忧

        后来居上

        后起之秀

        后生可畏

        囫囵吞枣

        狐假虎威

        胡服骑射

        华而不实

        划粥割齑

        画饼充饥

        画虎类犬

        画龙点睛

        画蛇添足

        黄绢幼妇

        黄粱美梦

        黄粱一梦

        挥汗成雨

        讳疾忌医

        火树银花

        火中取栗

        机不可失

        鸡口牛后

        鸡鸣狗盗

        及瓜而代

        疾风劲草

        家徒四壁

        家喻户晓

        贾人渡河

        价值连城

        坚壁清野

        间不容发

        见怪不怪

        见利忘义

        见猎心喜

        江郎才尽

        胶漆相投

        胶柱鼓瑟

        狡兔三窟

        脚踏实地

        嗟来之食

        结草衔环

        桀犬吠尧

        竭尽全力

        解衣推食

        借花献佛

        巾帼英雄

        金口木舌

        金石为开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近水楼台

        噤若寒蝉

        泾渭分明

        惊弓之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卫填海

        井底之蛙

        九牛一毛

        酒池肉林

        居安思危

        居心叵测

        鞠躬尽瘁

        橘化为枳

        举案齐眉

        举措失当

        举一反三

        拒谏饰非

        决一雌雄

        绝妙好辞

        开诚布公

        开卷有益

        开门揖盗

        开天辟地

        侃侃而谈

        苛政猛于虎

        克己奉公

        克勤克俭

        克绍箕裘

        刻不容缓

        刻舟求剑

        空洞无物

        空前绝后

        空穴来风

        空中楼阁

        口蜜腹剑

        口若悬河

        扣盘扪烛

        枯鱼之肆

        夸父逐日

        胯下之辱

        脍炙人口

        旷日持久

        困兽犹斗

        蓝田生玉

        滥竽充数

        狼狈不堪

        狼狈为奸

        狼子野心

        劳而无功

        老蚌生珠

        老当益壮

        老马识途

        老牛舐犊

        老生常谈

        老妪能解

        乐不思蜀

        乐极生悲

        李代桃僵

        力不从心

        利令智昏

        连篇累牍

        梁上君子

        两败俱伤

        两袖清风

        临渴掘井

        临难不惧

        柳暗花明

        路不拾遗

        论功行赏

        洛阳纸贵

        马革裹尸

        马首是瞻

        买椟还珠

        满城风雨

        芒刺在背

        盲人摸象

        毛遂自荐

        门可罗雀

        门庭若市

        扪虱而谈

        孟母三迁

        名不虚传

        名落孙山

        名正言顺

        明目张胆

        模棱两可

        摩肩接踵

        磨杵成针

        木人石心

        内助之贤

        南柯一梦

        南山可移

        南辕北辙

        南州冠冕

        难兄难弟

        囊萤映雪

        囊萤照书

        鸟尽弓藏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牛鼎烹鸡

        牛衣对泣

        成语: 牛衣对泣

        拼音: niú yī ì qì

        解释: 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成语故事:牛衣对泣,是一个成语,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的是西汉时的王章家里非常贫穷,年轻时在京城长安求学,与妻子住在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没有被子,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人们称它为“牛衣”。王章蜷缩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妻子听了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你倒是说说,京师朝廷中的那班贵人,他们的学问谁及得上你?现在你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振作精神,却反而哭泣,多没出息呀!”王章听了这席话,不禁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了有用之才。

与出尔反尔意思相同的成语?

        关于艺术的成语故事

        与艺术有关的成语故事有哪些,大家有了解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艺术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艺术的成语故事一

        爱毛反裘:比喻本末倒置,贪小失大

        魏国国君魏文侯外出游玩,看见有个人反穿着皮袄而又背着柴草,就好奇地问他:?你为什么让毛朝里而皮朝外呢?背柴草的人回答:?我这是因为爱惜毛。?魏文侯说:?你难道不知道,如果皮磨损破了,毛也就无处附依了吗?成语?爱毛反裘?由此故事引申而来。

关于艺术的成语故事二

        出尔反尔:比喻前后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战国时,邹国与鲁国交战失败。邹穆公向猛子发牢骚说:?我的官员在这次战斗中死了三十三人,老百姓却见死不救,实在太可恶了。?孟子回答说:?当遭受饥荒时,你的百姓饿死、逃荒,而你的官吏看着仓库里堆满了粮食、财物也不去救济他们。你们不关心百姓的死活,百姓怎么会来关心你们呢?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当时此句的意思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后来由于故事而使得意思引申为今意)?

关于艺术的成语故事三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战国时,楚国一位祠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很难分配。于是有人提议来画个蛇比赛。谁先画好,谁就先喝这壶酒。于是,大家在地上画蛇。第一个把蛇画好的人,看见其他人都还在画,便左手拿过酒壶,右手提着画笔,替蛇画上了几只脚。正当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画好了蛇,夺过他手中的酒壶说:?蛇是没有脚的,你添上脚画的就不是蛇了。?说罢,张口就喝酒。

;

反复无常和出尔反尔的区别

        ① 出尔反尔的成语

        背惠食言 指忘恩失信。

        出处:《周书·杨荐传》:“荐至蠕蠕,责其背惠食言,并论结婚之意。”

        季布一诺 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出处:《史记·季布栾列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之间哉?’”

        食言而肥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季布一诺 季布:人名,很讲信用,从不食言。季布的承诺。比喻极有信用,不食言。

        出处:《史记·季布栾列传》:“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下何以得此声于梁楚之间哉?’”

        季路一言 比喻信用极好。

        出处:《左传·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君子协定 双方不经过书面签字,只以口头承诺或交换函件而订立的协定,它与书面条约具有同等的效力。本用于国际事务间,后亦用为事先约定的套语。又称作“绅士协定”。

        千金一诺 诺:许诺。一个诺言价值千金。指守信用,不轻易许诺。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千金 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出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一诺无辞 一口答应,没有二话。

        出处:清·张南庄《何典》第四回:“再没有再荐便宜的了,如何不肯?一诺无辞,就同六事鬼去拣了一个黄道好日。”

        一言九鼎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一言千金 一句话价值千金。常用以形容所言之富有价值。

        出处:汉·袁康《越绝书·外传纪策考》:“故无往不复,何德不报,渔者一言千金归焉。”

        一言为定 一句话说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说话算数,决不翻悔。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程婴,我一言已定,你再不必多疑了。”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比喻一言为定,决不翻诲。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六:“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不出头来,无事各自珍重。”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处:《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既然现在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样做?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天衣怀禅师法嗣·惠林宗本禅师》:“曰:‘中下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事,悔不慎当初。’”

        ② 出尔反尔类似的词语

        常见的如下

        待理不理、当断不断、当着不着、得步进步、得寸则寸得过且过、得马失马、东张西张、耳满鼻满

        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③ 和“出尔反尔”相同形式的成语有哪些

       

        簸之扬之

        不懂装懂

        长亭短亭

        朝斯夕斯

        出尔反尔

        ④ 出尔反尔成语故事

        成语“出尔反尔”由“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压缩而来,原意是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现在意思发生了变化,多用来比喻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战国时期,有一次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战争。

        由于邹国的人民对统治者不满,当邹国的官吏遭到鲁国军队的攻击时,人民群众并不相救。结果,邹国被打败,并被鲁国杀死了三十多名官吏。邹穆公非常气愤,但是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好请孟子帮他出主意。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战争,我的官吏死了三十多人,而百姓却没有一个去援救的,这些百姓实在可恨极了。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他们又是那样可恶。你看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了邹穆公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民之所以见死不救,完全是这些官吏自己的责任。他说:“在饥荒的年月里,你的百姓受到饥饿的威胁,老弱病残者都被活活饿死,身强力壮一点的,也被迫四处逃荒。而在你的谷仓中,却堆满了粮食,在你的库房里,也装满了财宝。你的官吏明明知道百姓的疾苦,却不向你报告,对于百姓的生死,根本就漠不关心,只知道自己高高在上。

        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你怎么对待人家,人家也怎么对待你。’(原文是:‘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过去,你的百姓无法报复,这次刚好有了机会。我看,你还是应该改变一下对老百姓的态度才对。”邹穆公听了,默默无言。

        ⑤ 何出尔反尔相同形式的成语

        拔帜树帜 拔帜易帜 半懂不懂 半信不信 彼此彼此 彼哉彼哉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不懂装懂 不教之教 不了而了 不器之器 不幸之幸 不言之言 长亭短亭 朝斯夕斯 朝折暮折 出尔反尔 出乎反乎 达人立人 大错特错 大桀小桀

        大利不利 大谋不谋 大山小山 大书特书 待理不理 当断不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当着不着 道不同不相为谋 得步进步 得寸则寸 得过且过 得马失马 得休便休 敌变我变 东张西张 断竹续竹 耳满鼻满 反阴复阴 反吟伏吟

        反吟复吟 覆舟载舟 刚克柔克 过桥拆桥 好说歹说 横说竖说

        花说柳说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混应滥应 祭神如神在 家大业大 嫁狗随狗 嫁狗逐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逐鸡 艰食鲜食

        见怪不怪,其怪自害 见经识经 见精识精 剑及屦及 剑及履及 将错就错

        将机就机 将计就计 将心比心

        揭债还债 揭债还债 解铃系铃 今夕何夕

        今月古月

        近水惜水 进俯退俯

        进旅退旅 经师人师

        旧雨今雨 就事论事 屦及剑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口服心服 立人达人 轮焉奂焉 买空卖空 卖空买空 没事找事 南阮北阮 南枝北枝 你知我知

        念兹在兹 怕鬼有鬼 七搭八搭

        七事八事 骑驴觅驴 骑马寻马 骑马找马 骑牛觅牛 千遍万遍 千唤万唤 千了百了

        千难万难 千妥万妥 千真万真 前脚后脚 青眼白眼 求仁得仁 求生不生,求死不死 人杀鬼杀 人云亦云 三下两下 上德不德 时乖运乖 时来运来 一了百了

        ⑥ 只一个人出尔反尔的成语

        出尔反尔

        解释: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专得到怎样的后果。现属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示例: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的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近反义词

        反义词 言而有信 说一不二 近义词 反复不定 言而无信 食言而肥 翻云覆雨 三反四覆 自食其言 言而不信 朝三暮四 言之无信 反复无常

        ⑦ 出尔反尔是历史成语吗

        出尔反尔的意思:原意是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你。现多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尔,你;反,通“返”,回。

        出尔反尔的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当时就只是存在这七个诸侯国,其实呢,在这七个大国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国存在。发生战争也并不是只在大国之间,小的诸侯国之间也发生各种战事。

        这不,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就发生了战争。由于邹国比鲁国还要弱小一些,尽管邹穆公率领邹国的军民去抵抗,最终邹国还是吃了败仗。邹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个人,而参加战斗的老百姓则一个也没有死。在战斗的时候,他们像在旁边看热闹一样,根本懒得冲锋杀敌。邹穆公很不开心,于是,他就找了一个人发泄,可巧,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被中国人称为亚圣的孟子。

        邹穆公问孟子道:“在这场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33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真是可恨极了!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我又难消心中之恨。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话可是直来直去的,孟子说:“这不怪老百姓啊,这要怪您自己。”

        邹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惊不小。但是孟子没有理他,继续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个国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这简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当初您这样对待他们,今天他们也以同样的怠慢来对待您,您又有什么可报怨的呢?”

        邹穆公咬了咬嘴唇,没有说话。

        孟子又继续说:“曾子有句言,您听说过吗?”邹穆公摇了摇头。

        孟子接着说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现在邹国发生的事,不就是曾子这句名言的最好注释吗?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那要怎么办呢?”邹穆公觉得孟子说的话还有点道理,便谦逊地问。

        孟子告诉邹穆公说:“这不难办,您可以实行仁政啊,实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国家冲锋杀敌了。”

        ——《孟子·梁惠王下》

        出尔反尔成语点拨:

        孟子谏邹穆公的过程中,引用曾子“出尔反尔”的名言,对邹穆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邹穆公领悟了“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的深刻道理。邹穆公身为一国之主,尤能听得进孟子的批评和建议,但现实中某些官员,容忍不了一丝百姓的抱怨之声,更别提批评了!这些人真该好好反思一下。再有,与人相处时,我们要平衡好自己,努力做好自己,这样不仅能把自己赢回来,也会让别人懂得该怎样尊重自己和他人。

        ⑧ 出尔反尔看图说成语

        出尔反尔[chū ěr fǎn ěr]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贬义

        出 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例 句

        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他,就应该尽力而为,不能~。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反复不定言而无信食言而肥翻云覆雨三反四覆自食其言言而不信朝三暮四反复无常

        反义词

        言而有信说一不二

成语故事

       反复无常和出尔反尔的区别内容如下:

       反复无常: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准确的时候。出尔反尔: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关于反复无常有一则故事:在遥远的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范睢的人,他因为家境贫寒,只能投靠在魏国大夫须贾的门下。有一年冬天,须贾带着范睢出使齐国。在那个寒冷的季节里,范睢的才华得到了齐王的赏识,齐王打算赐给他一块封地。

       须贾却嫉妒范睢的才能,他向齐王诬告范睢私通齐国,请求齐王治范睢的罪。齐王听信了须贾的谗言,将范睢投入了大牢。在牢狱中,范睢受尽了折磨和苦难。然而,就在他即将被处决的前夕,一个名叫庄贾的人闯入了牢房,将他从死神的魔爪中救了出来。

       庄贾是齐国的一名官员,他听到了范睢的遭遇后,觉得范睢是个有才华的人,不应该就这样死去。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将范睢带回了齐国,并把他介绍给了齐王。齐王听说范睢是个有才华的人,便重用了他。在范睢的帮助下,齐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须贾知道范睢在齐国得到了重用,便前来求和。范睢没有记恨须贾曾经的背叛,他原谅了须贾,并愿意帮助魏国和齐国建立友好关系。后来,范睢在齐国得到了很高的地位和荣誉。他感慨万千,觉得人生就像四季轮转一样,反复无常。

成语故事的价值

       成语故事具有文化价值。成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积累的宝贵财富。成语故事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道德标准、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是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渊源。

       成语故事具有教育价值。成语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往往具有启发性,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学习成语故事,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和道德规范,对于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成语故事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 篇1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承包了一块土地,他在那块土地上撒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他想着这些农作物成熟后,自己不仅可以吃剩下的,还可以拿去卖了,于是每天都勤劳的耕作。

        果然,这个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田地里的苗开始长高了,他看到后便更加勤奋的劳动了,每天天还不亮就出门了,直到天完全黑了,也没有回来,在妻子和儿子还以为这个人出什么事了呢?于是,这个农民的妻子和儿子边满大街的寻找这个人,没想到他竟然在农田里认认真真地劳动。

        第二天早晨,这农民又和以前一样出发劳动了,可是他在想到底有没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的方法呢?这不,他就想到了。

        傍晚,这个农民回家时对他妻子和儿子说:“你们都听好了,从此以后我种的菜不一会儿就可以成熟了。”

        他的儿子还以为他的爸爸又在说什么疯话了,急忙跑向田中,发现苗都被拔出了一大截,到明天就会全死光的。

        这个农民听了儿子的话后,从此老老实实的种菜,不再想任何鬼主意了。

成语故事 篇2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成语故事 篇3

        战国时期,楚顷襄王有一位大臣叫庄辛。

        那时,楚国早已失去霸主之风。国君顷襄王整日不理财政,终日只顾享乐,把朝廷之事都交给宠臣处理,朝中的良臣看出楚国必亡就都四处逃难。此时,朝廷仅在的良臣大夫庄辛心里十分着急,于是便规劝顷襄王。顷襄王非但不听,还把庄辛在朝廷的官职给撤了,庄辛只好隐居起来。

        后来,秦国攻打楚国,楚国败,此时秦国想讲和,顷襄王认为可信就同意了。可是顷襄王刚到秦国就被秦王抓了起来,秦国要楚国十二座城池做赎金,顷襄王因为害怕秦国而同意。顷襄王回到楚国后就立即迁都到城阳郡。与此同时楚国衰败的势头非常猛,顷襄王无能为力。这时,他又想起了庄辛,于是赶快派人去找庄辛。

        庄辛回朝后,顷襄王立刻向他请教治国的方法。庄辛给顷襄王讲了一个故事:“衡山上有一个牧羊人,有一天晚上,一只狼从牧羊人没有注意的羊圈的洞里偷了一只羊,牧羊人早上起来才发现,于是立即把洞补好了。”讲完后庄辛又总结说:“大王可以向这个牧民一样,谁让吃了亏,但是只要补好这个洞就能避免羊的丢失。”

        楚国顷襄王听了后又振作起来,开始管理朝政,虽然楚国没有复兴,但是顷襄王在位剩余的几年,楚国确实好了很多。

成语故事 篇4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人的干扰。

成语故事 篇5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

        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

        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成语故事 篇6

        “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杨时青少年时,学习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颖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领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预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颖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醉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杨时和游醉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

        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

成语故事 篇7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色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的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成语故事 篇8

        孔子有个朋友,叫柳下季,是一位大贤。柳下季的弟弟跖是一个强盗,人们都管他叫做盗跖。一天,孔子去找盗跖,想劝他改邪归正,像他的哥哥那样,当个受别人尊敬的人。

        盗跖一见孔子,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说道:“你这个欺骗天下人的伪善之人!今天,你如果顺从我的心意,我还可以饶你一命,否则的话,我就一刀宰了你,摘了你的心当饭吃!”

        孔子听了,毫不害怕,说道:“凭你的才华,足可以成为一路诸侯,享受荣华富贵。可是你却当起了强盗。难道‘强盗’二字就那么好听吗?我劝你呀,还是不要舞刀弄枪、侵犯百姓了。”

        盗跖觉得孔子的话不合他的心意,就说道:“你不要用功名利禄引诱我,我可不是愚昧的人!当初尧、舜位居天子之位,可是如今他们的子孙连立锥之地都没有。所以我对荣华富贵是不稀罕的。”

        说着,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从黄帝以后,天下就争斗不止,到处打仗。尧和舜当了天子,就设立了百官。商汤起兵谋反,居然把他的君主流放到南巢,周武王起兵造反,更是逼得君主自焚而死。从此以后,社会上都凭借强大欺凌弱小,以多数欺负少数。所以从商汤、周武王开始,全是靠征伐杀戮而犯上作乱。

        “到了现在,你却把仁义之说传授给众人,欺骗各国君主,妄想靠这个牟取富贵。这样看起来,天下的盗贼就数你最大了。天下人真是糊涂,为什么不叫你盗王,而偏要称我为盗跖?”

        孔子见话不投机,只得回转曲阜。回去后,他叹口气说:“我真是自己触霉头,闲着没事,亲身涉险。我这次不顾一切去摸老虎胡须,却险些被老虎吃掉。”

成语故事 篇9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成语故事 篇10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成语故事 篇11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

成语故事 篇12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精选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1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2

        远古的时候,地广人稀。那时的人们除了种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渔、猎为生。每当北风吹来,大雪飘飘之际,人们便进山打猎。这次进山他们收获不小,竟用陷阱连着捕获了一雄一雌两只猛虎。大家将两只猛虎绑住,一个猎人便循着猛虎的踪迹,在深山的洞穴里找到了一只小虎崽。这只小虎崽还刚刚睁开双眼,连奶还没有断,他睁着双眼看着猎人,一点也不害怕。猎人看到小虎崽毛绒绒、胖乎乎。憨态可掬,分外喜爱。猎人一时高兴便将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猎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猎人带回一只小虎崽,觉非觉好玩,小孩子去抚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与他玩耍开了。

        小虎崽在猎人家人的饲养下,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变成了一只大老虎。但它并不伤人,吃饱了便在村里村外闲逛,逛累了就找个树荫趴下睡一觉,这样,人虎处得十分融洽,虎见人不避,人见虎也不躲,都习以为常。春风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冻了,人们收起猎具,开始下河捕鱼了。

        猎人沿河捕鱼,十几天后才回家,可到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发现家中饲养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残留着血溃,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都不见了。猎人感到一种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一种巨大的恐惧笼罩了。还没等他回过神来,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扑去,只几口便将他咬死了。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3

        “城狐社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别人的权势,为非作歹的坏人。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辊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晋朝时候,朝廷上有个左将军叫王敦,他的长史官是谢辊,他俩常在一块议论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对谢辊说:“刘隗这个人,奸邪作恶,危害国家,我想把这个恶人从君王身边除掉,以此来报效朝廷。你看行吗?”

        谢鲲想了一想,摇着头说:“使不得呀,刘隗的确是个坏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墙弄坏;要用火熏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毁坏了神社庙宇。如今这个刘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庙里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势力相当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听了谢辊的话,虽然心里不高兴,也只好罢休。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4

        守株待兔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成语寓言故事,可是在农夫饿死前,神仙曾来过这里。

        农夫快饿死之前,是非常后悔的,恨不得回到过去,将这件事的结果告诉好逸恶劳的自己,让他继续种庄稼,照顾好自己和家人,免得遭受饥饿。神仙看到农夫迷途知返,心软了,决定再给农夫一次机会,于是下凡,给了农夫一家人一颗仙丹,让农夫在春天来临之际,去播撒种子,一定有一个好收成,说完之后,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农夫非常的高兴,自己可以得到重新获救的机会。可是,农夫并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认为有了丹药,自己的好运就会来了,于是又放弃了种庄稼,继续在那棵树下等兔子。回到家之后,妻子劝他,不能这样下去了,好运是不会再来的,只要踏踏实实种地,才是正途,农夫仍然不听劝说,一意孤行,并且大言不惭的说,有神仙保佑,不会饿死的,就算饿死,神仙会再一次来就我们的。妻子无奈,只有随他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农夫在树桩旁一天又一天的等下去,始终没有等到兔子的到来。到了收庄稼的季节,别人都满载而归,而农夫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人家,后悔不已。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不劳而获的事情是不可能总降临在你的身上,知道自己错了,一定要及时改正,不要到了无法弥补的时候才后悔,这样的话,你终究什么也得不到。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5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他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或是天晴天阴,他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眼看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人们都纷纷往家跑。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他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看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6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你们哪儿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

        石守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缘故。宋太祖说:“这还不明白?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

        石守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家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守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我们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齐声说:“陛下给我们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宋太祖马上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7

        出尔反尔这则成语的原意是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尔指你,反同返。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战国时,有一年邹国与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吃败仗,死伤了不少将士。邹穆公很不高兴,问孟子道:在这次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三十三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可恨得很。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却又十分可恨。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他们高高在上,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残害百姓。

        孟子在回顾了这辛酸的往事后,接着又说:您记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说过的话吗?他说,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孟子最后告诉邹穆公说:所以,大王不要去责怪他们、惩罚他们。如果实行仁政,您的百姓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他们献出生。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8

        故事三国时候,有个名叫管辂的人,从小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光其喜爱天文。十五岁时,已熟读《周易》,通晓占卜术,渐渐有了小名气。日子一久,传到吏部尚书何晏、侍中尚书邓飓耳里。

        这天,正好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两个大官吃饱喝足后,闹着无聊,便派人把管辂召来替他们占卜。管辂早就听说这两人是曹操侄孙曹爽的心腹,倚仗权势,胡作非为,名声很不好。他考虑了一会几,想趁这个机会好好教训他们一顿,灭灭他们的威风。何虽一见管辂,就大声嚷道:”听说你的占卜很灵验,快替我算一卦,看我能不能再有机会升官发财。另外,这几天晚上我还梦见苍蝇总是叮在鼻子上,这是什么预兆?”管辂想了一想,说:“从前周公忠厚正直,辅助周成王建国立业,国泰民安;现在你的职位比周公还高,可感恩你的人很少,惧伯你的人却很多,这恐怕不是好预兆。你的梦按照卜术来测,也是个凶相阿!”管辂接着又说:“要想逢凶化吉,消灾避难,只有多效仿周公等大圣贤们,发善心,行善事。”邓飓一旁听了,很不以为然,连连摇头说:“这都是些老生常谈,没什么意思。”何宴脸上铁青,一语不发。管辂见了,哈哈一笑:“虽说是老生常谈的话,却不能加以轻视啊!”

        不久,新年到了,传来消息说何宴、邓辂与曹爽一起因谋反而遭诛杀。管辂知道后,连声说:“老生常谈的话,他们却置之不理,所以难怪有如此下场啊!”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9

        话说有一天,县令应郴(chēn)请自己的下属杜宣来家里喝酒。酒席设在厅堂里,俩人面对面落座,应郴给杜宣倒酒,杜宣背后的墙面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的折射,弓的影子映射在杜宣的酒杯中,犹如蛇形一样。

        杜宣低头一看自己的酒杯,以为真有一条蛇在杯中蠕动,顿时吓了一跳。可是应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领导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没办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脚,硬着头皮把这杯酒给喝了。应郴再给他倒酒的时候,杜宣就借故推辞,没待一会儿就起身告辞了。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感觉刚才喝下去的那条蛇好像在肚子里蠕动,顿时觉得胸闷腹痛,结果一病不起,连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家里人请了很多大夫来诊治,可都诊断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来杜宣家中看望他,问他是怎么得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喝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了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为什么杜宣的酒杯里会有蛇呢。

        突然,墙上挂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应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这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马上命人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现,让他仔细观察酒杯里的影子,并对他说,老杜啊,你说那杯子里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

        杜宣仔细一看,果然如此,这下他心中的疑虑立即消失,所谓的病也很快就痊愈了。

        是此,杯弓蛇影。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10

        西汉时期,有个叫赵禹的人,是太尉周亚夫的属官司,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他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寓意深刻,认为在当时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汉武帝大为赏识,便让赵禹担任御史,后又升至太中大夫,让他同太中大夫张汤一同负责制定国家法律。为了用严密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办事的官吏;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对原有的法律条文重新进行了补充和修订。

        当时许多官员都希望赵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条文修订得有个回旋的余地,便纷纷请他和张汤一起作客赴宴,但赵禹从来不答谢回请。几次以后,不少人说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过了一些时候,赵禹和张汤经过周密的考虑和研究,决定制定“知罪不举发”和“官吏犯罪上下连坐”等律法,用来限制在职官吏,不让他们胡作非为。

        消息一传出,官员们纷纷请公卿们去劝说一下赵禹,不要把律法订得大苛刻了。公卿们带了重礼来到赵禹家,谁知赵禹见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闲聊。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这样一来,人们才真正感到赵禹是个极为廉洁正直的人,有人问赵禹,难道不考虑周围的人因此对他有什么看法吗?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人的干扰。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11

        春秋时期,楚国将领公子围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郑国访问。郑国非常弱小,为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对楚国使者极力巴结。毕竟,有了楚国的保护,别的强国就不敢任意欺凌郑国了。郑国的大夫公孙段为了国家利益,决定把女儿嫁给公子围,表示两国的友谊牢不可破。

        公子围对这门婚事一口应承下来,其实他心中另有诡计。在迎亲时,公子围带来了很多兵马,想带进城去夺取郑国的政权。没想到郑国大夫子产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围的心机,因此拒绝他进入京城。

        子产派子羽去对楚国的客人说:“本国的都城非常狭窄,无法容纳公子那么多的随从,如果一定要迎亲,就请在城外举行仪式吧!”

        公子围很生气,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复道:“哪有在野外举行婚礼的先例呢?我们临来之前已经在祖庙里向祖先祭告过了,如果在城外娶亲,岂不是对我们楚国进行羞辱?这样做也显得郑国太小气了。况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国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结婚,回国后将被人瞧不起,再也没有做令尹的资格了。所以贵国的安排恕我难以接受。”

        子羽的脸色当场就变了,他正颜厉色地说道:“不错,我们郑国是个小国。可是国家弱小并不是错误,如果依赖大国而不进行防备,那才是错误。我们本想通过联姻来让楚国保护我们,可是楚国却包藏祸心,来打郑国的主意,我们又怎能不作一点儿防备!”

        公子围看到郑国早有防备,自己实在讨不到便宜,只好答应不带兵甲进城,郑国这才允许他进城迎亲。

        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围进入郑国都城,与公孙段的女儿结婚,婚后马上离开郑国回去了。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12

        “程门立雪”,这一典故选自《宋史·杨时传》。杨时是宋朝著名学者,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

        杨时青少年时,学习不仅勤奋刻苦,而且虚心好学。他虚心求学的美德被人们传为佳话。

        宋朝有两位著名的理学大师和教育家,即程颖和程颐弟兄俩,他们名震四海。杨时对这两位理学大师非常崇敬。一次,他考取了进士并被授予官职,但他没有去上任,而是跑到河南领昌(现河南许昌县)拜程预为师,虚心求教。几年过去了,杨时学成回家,临别时,对老师拜了又拜,依依不舍地走了。程颖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说道:“我的理学思想由他带往南方去了!”

        又过了4年,程颖去世了,杨时听到噩耗,悲痛不已,在家中还设了灵位悼念他的老师。不久,他约自己的学友亲自到洛阳去拜见程颐老先生。杨时这年已将近不惑之年了。

        他们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地赶路。一天,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他与学友游醉一起来到程府,听家人说程老先生正坐着打磕睡呢。杨时和游醉不愿打扰老先生休息,便悄悄退到门外,在程府门外恭恭敬敬地站立静候。

        等到程颐醒来,门外的积雪已是一尺多深了,几乎没过他们的双膝。

        杨时虚心好学,孜孜以求,终于学有所成。他历任浏阳、余杭等地知县,还任过荆州教授等职。后来,官至右谏议大夫兼国子祭酒。到了南宋高宗时,他担任过工部侍郎和龙图阁直学士等要职。

        在当时,杨时拜师求学的精神被广泛传烦。后世,人们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程门立雪”这一典故,用来强调尊师重道,虚心求学的精神。

 经典著名的成语故事 篇13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色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的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好了,今天关于“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出尔反尔成语故事图片”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